贵州省的社会调查报告化,促进我们大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对交通在贵州发展中重要位置做一个了解。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人员:谭娟计信学院09级电子班程力计信学院09级电子班调查分工:谭娟:前期的资料搜集、编辑程力:采访和图片收集,后期整理和修改引言:从贵州省会贵阳到邻近的安顺方向并行着三条公路,它们的修建时间前后跨越近80年:始建于1926年的贵州第一条公路,结束了贵州境内只有驮马驿道的历史;1991年竣工通车的贵州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曾让贵州人骄傲了许多年;20xx年开通的清(镇)镇(宁)高速公路,实现了游客一日游完黄果树瀑布、龙宫、红枫湖、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梦想。
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这三条公路,是贵州交通从“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到实现“通江达海”的最好见证。
图一:见证贵州交通发展历史变迁的红枫湖大桥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历史上交通一直落后。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写道:“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不知西东。
”但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贵州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炸礁清淤,疏通障碍,仅仅用了十年,就把一个原本山阻水隔的高原,用一张密织的交通网络紧紧地连通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交通发展的奇迹。
大道通天,高原巨变。
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掠影贵州交通,不觉感慨:高原十年勤铸梦,谁说黔路今还难?“朝辞彩云中,小寐自从容。
转眼水边色,山海两不同。
”这就是今日的贵州交通的写照。
曾几何时,黔路难,是人们对贵州交通的无数感叹。
作为一个90%以上地表为山地丘陵的省份,行车难,筑路更难。
但是,没有比头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贵州交通人时不我待,在万水千山中一马当先,纵横腾跃。
图二:黔东南雷山县西江村寨公路(1982年)从当年召开遵义会议的遵义老城到“四渡赤水”的第三渡茅台渡口,10年前需4小时车程,如今只需1个小时左右。
七十多年前,红军在娄山关击溃黔军、夺取遵义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著名词句。
现在,人们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穿越了崇(溪河)遵(义)高速公路酒店垭、青杠哨、“七十二拐”和娄山关等四大险关。
10年前,贵州的农村不通路或不通水泥路的县超过30%,不通公路的乡镇占3.3%,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数以万计!而在10年西部大开发中,贵州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20xx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20xx年实现了县县通公路。
今年将实现96%的乡镇通油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
在宽畅的县乡公路上,如梭的车辆风驰电掣,平整的乡村公路上,客车满载着农民的欢笑南来北往,崭新的农家院落里,一辆辆摩托车驶上公路疾驰而去。
60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省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
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在人文科技,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尽管如此,我省的经济水平却还是一直处于全国的底下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我省的交通情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变和提高。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贵州的发展要靠交通,要靠公路建设。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见证了贵州的蓬勃发展,更加激励了我们对它的了解和向往。
通过贵州的交通,我们也看到了未来贵州的方向和动力。
作为一名励志要建设西部的大学生而言,满怀的不仅是对这份土地的热爱,更是一份为这份土地建设的热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的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学习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省经济,了解我省现状,我们小组特以“贵州省60年的交通变化”为主题,主要对我省特别是贵阳市的交通变化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结合我们学习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挺合适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调查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学校学生走访调查,询问他们的家乡的交通公路和铁路情况,以及贵阳市市民对贵阳市公路交通变化的看法和评论。
我省交通建设的基本情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贵州交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封闭、半封闭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60年励精图治,60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交通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交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落后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19xx年到20xx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94.91亿元。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就达1190.52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xx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71倍。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1.29亿元),19xx年上10亿元(11.87亿元),20xx 年上百亿元(105.3亿元),20xx年上200亿元(208.83亿元)。
20xx年完成投资是1978年完成投资1799万元的1160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每年新增投资均达到数十亿元,年均增幅为16.39%,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以上,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建国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
19xx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
19xx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为17.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等外级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车,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473公里。
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几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
到20xx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21422公里和70.06公里/百平方公里。
等级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级公路基本均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040公里,20xx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xx年消除了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级公路。
全省公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图:贵州旅游含金量最高的清镇高速公路通车情况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19xx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里程快速增多。
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一景到20xx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丽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建成,“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成为我省公路运输的主动脉。
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现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
农村公路建设便民惠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基本依靠人扛马驮,没有公路与外界连接。
到1978年前,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弱,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群众运输出行非常困难。
篇二:贵州省情调查报告贵州省情调查报告(关于雷山县西江旅游建设)调查目的和对象:通过对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和分析,更加了解黔东南的旅游信息,同时为雷山县旅游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对雷山县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调查地点:雷山县所属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时间:20xx年5月1日—6月1日调查人员:贵州省黔东南电视广播大学20xx春工商管理(专)黄云枫所属课程:贵州省情教程1.雷山旅游开发的必要性(1)从整个贵州省来看旅游与扶贫关系,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创办新型旅游城市:(2)贵州省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优势2.旅游扶贫”观念的提出贵州省旅游局杨胜明局长率先在中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她强调旅游不应是一种谋求短期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应长期而持久地赐富于民。
恰恰因其经济的欠发达,贵州迄今仍保持着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它是一个“活着”的民族遗产宝库,堪称“文化千岛”,其中32%的人口都属于少数民族,仍相对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各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习俗、节日与典礼、传统工艺、音乐、语言与建筑。
贵州以扶贫为目标,利用贵州省自身资源优势,脱贫致富,旅游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创收,使当地人意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从意识主动去传承与保护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
贵州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来。
3.雷山县目前的旅游发展前景(1)雷山县旅游资源状况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凯里、台江、榕江、丹寨四县市相邻。
县城距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42公里,距省城贵阳184公里,距雷公山主峰30公里。
有很高的森林覆盖,有山有水。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雷山县全县总人口14.5万,其中苗族12.04万人,占总人口的83%,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光彩夺目,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这里,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
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其中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西江,370多个苗族村寨分别分布在雷公山周围,雷山县苗族保存有八大支系,因此使得苗族的习俗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苗族历史上的五次大运动,三次都发生在雷山。
(3)自然资源雷公山,苗岭之巅,主峰海拔2178.8米,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71万亩,其中雷山县辖区为7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23%,占雷山县总面积的29.08%。
雷公山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780多种植物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惜植物的有20种,500多种属于药用植物,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4)雷山县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就雷山县在围绕旅游,调整农业、发展工业、繁荣文化、完善交通、保护生态、建设城镇、提高素质,以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巴拉河沿岸民族村寨,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为重点,抓住州委,州政府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创新旅游体制机制,狠抓工作措施落实,使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0xx年至20xx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创新高,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通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