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愈。
●作家档案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籍贯:河阳(今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功》、《左迁蓝关示侄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籍、王建、贾岛、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出新。
▲突出成就儒学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在文学主与创作理论上提出: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道合一,以道为主。
2、提倡学习先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3、主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言务去”。
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翊书》)。
5、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评论资料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愈以是得狂名。
”裴度《寄翱书》说:“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称其文章“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轼《文公庙碑》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宋而不能救。
独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东坡云:“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退之《送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叶燮《原诗》说:“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
”皇甫湜云:“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散文容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少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作品读思选文一:《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晚春》【导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有心人总是触景感世,并能一叶知秋。
所感之世,多是历史的脉动;所知之秋,不乏社会的时事。
感怀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总会事有所忧。
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若非大贤笃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时感时忧国者,才有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见识,才能在花草、车马、时曲、习俗之中,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体会出政治得失和时事迁变的大道理。
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看似只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但其中深意却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正文】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整体感悟】《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是写给水部员外郎籍的。
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十八”。
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愈约籍游春,籍以事忙年老推辞,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籍的游兴。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快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想看个仔细时,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
而烟柳呢?已经是“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了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晚春》是愈小诗中的名篇。
诗写暮春景象,并触景生情,立象寄意,婉曲地托寓一种讽谕意旨。
暮春时节,草树繁茂,红紫芳菲,榆荚飘落,柳絮飞舞,本为实在景象,但诗人却并不直写,而是将诸多构成暮春景象特征的主体人格化,从而使实在的写景富于奇情异趣。
草树芳菲,是因其得知春天即将过去的信息而赶紧争奇斗艳,而花榆荚本无香色艳姿,却也来凑热闹,其结果只能像冬季的雪片那样漫天飘飞,争春的结果变化了冬景,客观的效果完全转化到了其主观的反面,实在令人可笑。
因此诗中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榆荚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赞扬的。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读思牵手】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写出了早春、盛春和晚春的不同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