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1976年黄河入海口由西河口人工改道到清水沟以来,巨量的泥沙输入,在近岸浅水区淤积出新的三角洲舌状体,废弃的三角洲海岸出现退缩,由于河道的迁移和水沙输入量的变化,水下三角洲的淤、蚀经常会发生。
下图为某时段黄河水下三角洲泥沙沉积量变化图和入海口清水沟泥沙方位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关于黄河水下三角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9米水深处泥沙沉积最多B. 19米水深处达到冲淤平衡C. 泥沙沉积随着水深一直增大D. 入海口处先侵蚀后沉积2. 关于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南方以侵蚀为主B. 北及西北方侵蚀为主C. 东北方淤积量约占10%D. 三角洲各方向都以沉积为主【答案】1. B 2. B【解析】【1题详解】据左图可知,10米水深处泥沙沉积量最大,A错误;19米水深处泥沙沉积量为0,达到冲淤平衡,B正确;泥沙沉积量随着水深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C错误;随着水深加深,泥沙沉积量减少,入海口处先沉积后侵蚀,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读图可知,东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正值,以沉积为主,A错误;图中只给出了三角洲各方位单位面积沉积量,并未给出对应的面积,所以无法得知各方位具体的淤积量所占比重,C 错误;三角洲北及西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负值,以侵蚀为主,B正确,D项错误。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明代有《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②地面辐射量达到最高③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④全年日照时间最长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4. 下列最能切实感受“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地区是 ( )A.云贵高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松嫩平原D. 青藏地区【答案】3. C 4. B 【解析】【3题详解】据材料分析,在我国,三伏天大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到最大,日照时间也最长,但地面辐射量在7月才达到最高,①④错误,②正确;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增温强烈,气温达到最高,③正确。
C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云贵高原和青藏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因此夏季气温较低,在三伏天气候较凉爽,故A、D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正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且地面辐射强,会出现高温伏旱天气,B正确;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而副热带高压脊线7、8月维持在30°N~35°N位置,松嫩平原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错误。
故选B。
下左图分别是滦河流域(117°12′E,40°36′N)附近1990年和2016年不同时期农田灌溉引水工程示意图,右图为漫水坝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初冬时节该区域经常大雾弥漫,柳树林挂满树挂(类似雾凇),水汽来源主要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6. 1990年到2016年引水区域植被变化说明了 ( )A. 流域内降水量大幅度减少B. 上游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C.引水渠水量增大D. 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答案】5. B 6. B 【解析】【5题详解】据纬度判断可知,滦河流域(117°12′E,40°36′N)冬季有结冰期,丙是引水渠,较窄,水汽较少,而甲、乙、丁是干流,水量大;乙处是漫水坝,流速较快不易结冰,反而会产生大量水汽,成为水汽来源。
故B项正确。
【6题详解】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较大,但流域内不会长时间降水偏少,A错误;从图中看出1990年到2016年,柳树林和漫水坝都变成了玉米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增长较快,致使滦河干流水量急剧减少,河道干枯,B正确。
从图中看出引水渠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水循环加快会增多洪水概率,D错误。
故选B。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A. 背斜山B. 向斜山C. 背斜谷D. 向斜谷8. 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 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B. 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C. 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D. 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答案】7. B 8. 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7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较深,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其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遭受侵蚀。
如果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未来最可能演变为山地。
本题正确答案为B。
【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0,说明乙处的岩层出露地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乙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岩层破碎,受到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
从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丙处海拔比其附近地区高,为突出的小山地,说明该处受到的侵蚀力度小,因此可推测其岩层最可能是花岗岩。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硬度高、耐磨损,不易风化;石灰岩、沙岩和黏土均受外力作用较大,极易受到侵蚀。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技巧点拨:岩层的埋藏深度和地形剖面不呈正相关的时候,说明有外力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特征。
“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橘遭受冻害。
下左图为2017年1月江南某地地形图,下右图为2017年1月图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的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A. 坡底部B. 坡中部C. 阴坡坡底部D. 阳坡坡顶部10. 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A. 42米B. 25米C. 8米D. 80米11. 深秋的清晨图中A地比B地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B. 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分足C. 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D. 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答案】9. B 10. B 11. 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柑橘的分布。
由图b可知,坡中部气温相对其他部位高,减少柑橘遭受冻害的危险,因此坡中部是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
故选B。
10题详解】.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而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根据逆温垂直递减率1℃/10米来计算,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20米,但不会超过30米。
故选B。
【11题详解】据图分析,图中A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冷空气从山坡下来到山谷,由于地形较闭塞,水汽不易扩散,容易形成雾,而A地地形较开阔,冷空气容易扩散。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
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L河一年四季均清澈见底,掩映在绿树红花中,似项链般点缀着M城。
B海峡一年中只有两个多月风平浪静,是游泳爱好者横渡海峡的最佳季节。
(1)分析L河一年流量平稳、四季清澈见底的自然原因。
(2)N城气温较M城高,试分析原因。
(3)判断游泳爱好者横渡B海峡的最佳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①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②流域面积小,径流量小,水浅;③最冷月均温高于0℃,无结冰期;④地势平缓,落差小,流速缓慢;⑤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2)①N城纬度位置较低;②东面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起增温作用;③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④大分水岭东侧处冬季风背风地带,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3)南半球夏季。
理由:夏季受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
夏季太阳高度大,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
【解析】【详解】(1)该题实际考查L河水文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的成因。
河流水文特征与该地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有关。
从右图气候类型资料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最冷月气温大于0°,无冰期,无断流;故流量稳定,季节变化小。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流域面积小,河水浅;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小,流速平稳,同时推测该地植被覆盖率高,故含沙量小,河流四季清澈见底。
(2)气温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N城纬度较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接受太阳辐射较多;N地位于30°附近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大;N地位于大分水岭东部,西侧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作用;N地东侧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作用明显。
(3)游泳应选择水温较高,风浪较小的季节。
夏季时,白昼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故水温较高;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浪大,故选择在夏季,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风浪小。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为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
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们,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
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
(1)分析燕郊成为“睡城”的原因。
(2)简述京漂族的“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
(3)指出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的措施。
(4)近年来,北京市重工业企业大量转移到邻近的天津和河北。
这种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答案】(1)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