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原则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原则


调凹法(旋转或斜向法)
将模型向一侧倾斜,使倒凹 集中于 基牙的有利位置,以 利卡环的设计和义齿固位。 多用,适用于单个前牙或后 牙缺失、 或前后牙均有缺失 、或后牙游离缺牙等。
就位道的一般规律
前牙缺失或前后牙同时有缺失者 --模型向后倾斜,义齿由前向后就位。 单侧或双测游离缺失者 --模型向前倾斜,义齿由后向前就位。 缺牙间隙多倒凹大者 --模型平放,垂直向就位
3.不稳定现象的临床表现
摆动:指义齿受到 侧向合力时发生向 颊舌向的摆动。游 离端义齿易发生。
4.RPD不稳定的原因
支持组织的可让性 支持组织之间可让性的差异
4.RPD不稳定的原因
支点或转动轴的存在
5.不稳定的形式及消除办法
下沉性不稳定 转动性不稳定
下沉性不稳定
原因:无支持 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
1.人工牙的设计
人工牙的种类
按材质分 塑料牙 金属合面牙 全金属牙 瓷牙
按牙合面形态分 --解剖式牙 --半解剖式牙 --非解剖式牙
人工牙的设计 30°or 33°

人工牙的选择与排列
人工牙的设计
前牙:色形协调性 避免形成深覆合
人工牙的选择与排列
人工牙的设计
后牙:硬度大、耐磨的 硬质材的人工牙 功能尖在牙槽嵴 顶上,良好的咬 合接触关系
✓ 减小人工牙的颊舌径,加宽合支托,缩短合力距- 预防义齿的旋转
✓ 另外,可利用制锁、分臂卡、卡环体部等预防义齿 的不稳定发生
三、咬合设计原则
(三)咬合力设计
牙列缺损修复的目的主要是恢复缺 失牙的形态和功能,提高患者的咀 嚼效率,减轻余留牙的咬合负担。
咬合力设计
恢复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人工牙 数目(多少) 大小(径) 形态(牙尖高度) 材质等
1.RPD应与余留牙的牙合关系相协调
原则
不改变原有的口腔环境 尽量模拟原来的牙合型和咬 合类型 这在口腔余留牙保存牙合接 触时尤为重要
2.恢复的合力方向应接近轴向
即前磨牙和磨牙 在正中牙合位时 建立稳定的尖窝 锁结关系
3.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保持尽可能多的 咬合接触
4.恢复正确的垂直距离和适当的息止合间 隙,消除合干扰
复 杂 性 灵活性
取决于
牙列缺损的复杂性 口腔条件的差异性 修复材料与方法等 其他因素
缺牙情况 缺牙数目不同,设计不同 缺牙部位不同,设计也不同
缺牙情况的复杂性使义齿的设计更具复杂性
口腔条件 基牙健康 牙槽嵴、合关系等
临床常见:缺牙情况(包括数目、位置)相同的 病人,设计却不一样
材料方法不同 设计也不一样
作用可导致牙槽嵴吸收, 义齿均匀下沉,咀嚼效率 降低 措施:分散合力、减数 减径,压力印模等
粘膜支持式义齿
转动性不稳定
原因:支点、转动轴 影响:较大,由于杠杆作用导致作用力
方向改变,使基牙及支持组织受压不均 匀而受到损伤
转动性不稳定
措施 ➢ 平衡法:
根据平衡力*平衡距
≥合力*游离距
➢ 对抗法






齿
RPD







RPD
RPD
其它因素
医生的知识结构 患者的意愿及承受力 技术水平
原 则 性
简 捷 性
简单、明了 是否最简单设计?
内容提要
引言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RPD的设计原则
RPD的设计原则
RPD的设计原则
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原则(自学) 固位设计原则(重点之重点) 稳定设计原则(重点) 咬合设计原则(√) 合学原则( √ ) 美学原则( √ )
固位体设计原则
不伤及基牙 固位体数目、分布同基牙 按导线设计卡环及类型 卡环臂进入倒凹的深度要合适
固位体设计原则
卡环应尽量减少组织的覆盖,且尽 量美观
基牙条件差时,应在弱基牙侧增加 基牙
固位体设计原则
卡环之间:相对、相反
二、义齿的稳定性
1.稳定的概念
指义齿在行使功能时不 发生下沉、旋转、翘起 、摆动等现象。 RPD的稳定性与其固位 不同,但又密切相关。
内容提要
引言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RPD的设计原则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重 要 性 复 杂 性 原 则 性 简捷性
重要性
是RPD成功与 否的关键
•设计合理,制作精良,则义 齿功能良好,美观自然
•设计不合理,则义齿达不 到应有的要求。如设计不 良的卡环,犹如“开瓶器”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熟悉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2.掌握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原则。
内容提要
引言 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之特点 RPD的设计原则
引言
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
人工牙
基托
合支托
可摘局部义齿 连接体
固位体
RPD的基本要求
适当恢复咀嚼功能 保护口腔组织健康 良好的固位稳定性 美观舒适 坚固耐用 摘戴容易
5.恢复的合力大小尽量控制在牙齿及牙 周支持组织的生理耐受范围内
6.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如下和前伸、偏侧咀嚼等
五、美学原则
社会美 自然美 艺术美 科学美
赏心悦目?
谢 谢!
思考题
1.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固位和稳定的原则。 2.临床上消除不稳定的措施,举例说明。
游离端义齿应考虑固位臂方向对基牙的作用 固位臂方向永远应位于支点线游离端一侧或 靠近支点线
2.根据义齿的支持形式设计牙合力
牙支持式 粘膜支持式 混合支持式
牙支持式义齿
缺牙少、基牙健康能承受较大合力,可恢复 较高咀嚼功能
粘膜支持式义齿
缺牙多、基牙健康差不能 承受额外的咬合力,义齿 的合力由粘膜和牙槽嵴承 担
合力设计:减小合力 人工牙减数、减径、降低 牙尖斜度、均匀分布合力
混合支持式义齿
义齿的合力由天然牙、粘膜、牙槽嵴 共同承担,各类牙列缺损、尤其是游 离缺失,临床多用
合力设计:根据支持组织的 健康状况而有所侧重。 基牙好——重点在基牙 牙槽嵴好——重点在牙槽嵴 两者均差——减小牙合力
四、牙合学原则
RPD要求达到
形态恢复 牙合(咬合)功能恢复 口颌系统功能协调重建 (牙合、肌肉、颞下颌关节)
基牙选择
基牙数目与位置 2~4个 近缺隙 分散
就位道的设计
就位道的定义
指可摘局部义齿 在口腔内戴入的 方向和角度。
就位道的选择
原则
便于摘戴 利于固位和稳定 美观,防止出现大间隙 复杂病例应先取研究模
确定就位道的方法和规律
均凹法(垂直戴入法)
调整模型使基牙均获得有效的固 位倒凹,充分发挥各基牙的固位 作用、各固位体之间的相互对抗 作用、义齿的共稳定作用。 适用于缺牙间隙多、倒凹大者。
2.义齿稳定的意义
有利于义齿固位及义齿发挥咀嚼功能 保护口腔组织,预防支持组织创伤
3.不稳定现象的临床表现
下沉:指义齿受到合力作用时基托向组 织方移位,多发生在粘膜支持式义齿和 混合支持式义齿。
3.不稳定现象的临床表现
旋转:指义齿绕支点线转动。
3.不稳定现象的临床表现
翘起:指义齿受粘着力 或其他力作用时基托向 合方脱位但不脱落,多 发生在游离端义齿。
3.固位力的调节
卡环材料的选择 卡环类型 其他方法 如制锁、弹性连接体、 吸附力、大气压力等
4.固位设计原则
基牙选择 就位道设计 固位体设计
基牙选择
首选健康天然牙 牙周健康、支持力大、 牙冠长短合适的后牙
至于前牙?
基牙选择
患牙做基牙时 应先行相应的治疗
基牙选择
基牙形态 固位形好,具一定倒凹 畸形牙、错位牙、过小牙 (× )
涉及两个问题
设计
制作
难中之难 重中之重
RPD修复的 难点、重点
临床医生与 技师的分工与合作
医生 口腔检查
设计 口腔准备 模型取模 确定关系
初戴 复诊调改
设计图
技师
模型处理(划导线、填
倒凹)
蜡型
铸造
完 成(人工牙排列、充胶
、热处理、开 盒、打磨、 抛光)
第四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
Design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2.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弹性卡抱力(√) 制锁力 制约力
弹性卡抱力
摩擦力=正压力×摩擦系数
(1)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
倒凹的深度
倒凹深度↑,固位力↑ 倒凹坡度↑,固位力↑
倒凹的坡度
(1)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
倒凹计
(1)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
不同材料对倒凹的深度要求不同
铸造Co-Cr合金:0.25mm
卡环材料的刚度、 弹性限度
制 锁 力 脱位方向
就位方向
制锁状态 制锁角 制锁力:进入制锁
角内的义齿部件与 阻止其脱位的牙体 中间产生的摩擦力
制锁角, 制锁力。
义齿的制锁作用
制约力
多个固位体或多个 缺牙间隙不同的脱 位力----相互牵制
3.固位力的调节
RPD修复需要 牙体预备吗?
固位体的数目:2~4为宜 基牙的固位形 基牙的分布位置 就位道
一、固位的设计及原则
1.义齿的固位 2.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 3.固位力的调节 4.固位设计原则
1.义齿的固位
固位的概念 指义齿在口腔内就位后 ,在行使功能时不会发 生向合方或就位道相反 方向脱位。
良好的固位是义齿行使 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RPD良好的固位来源 足够的固位力
固位力:摩擦力 吸附力和大气压力 重力
铸造Au-合金: 0.5mm
铸造纯Ti:
0.75mm
锻造不锈钢丝: 0.75mm 临床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