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泛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南泛华实业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海南泛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南泛华实业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海南泛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南泛华实业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上诉人(原审被告)海南泛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海南省海口市金龙路百金城大厦。

法定代表人焦沛安,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刘笃寿,该公司总裁。

委托代理人赵启君,海南天泽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住所地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花园新村2号。

法定代表人贾晓峰,该清算组组长。

委托代理人符琼芬、孙雨寒,海南法立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海南泛华实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景师,该公司董事长。

上诉人海南泛华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华股份公司)因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海中法民二初字第7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泛华股份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刘笃寿,被上诉人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组(以下简称海发行清算组)的委托代理人符琼芬到庭参加诉讼。被上诉人海南泛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华实业公司),经本院依法公告送达开庭传票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依法缺席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原判查明:1996年9月26日,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签订借款合同,约定泛华实业公司向海发行借款4000万元,期限1年,从1996年9月26日至1997年9月26日,月利率为千分之9.24,按季结息,如国家调整利率仍以合同利率为准。逾期泛华实业公司未还本付息,自逾期之日至清偿之日,按日万分之4计息并收取日万分之2的违约金。泛华实业公司不按期付息时,海发行有权从泛华实业公司帐户扣收,未扣足部分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同日,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泛华股份公司签订保证合同,约定泛华股份公司为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的借款合同提供担保,担保金额为4000万元及其相应的利息、违约金、罚息、损害赔偿金及实现债权的费用,泛华股份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保证合同由三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并自主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至泛华实业公司和泛华股份公司履行债务后自动终止。同日,海发行信贷部开出签收单,载明:今收到泛华实业公司的海发行股权证40张(601-640,面值4000万股)。海发行收取了该股权证。签约当日,海发行向泛华实业公司发放了4000万元贷款。泛华实业公司至今未还本付息。原判另查明:泛华实业公司是泛华股份公司的股东;1997年海南省审计厅关于海南泛华股份公司财务收支的审计意见载明:据泛华股份公司长期投资帐户反映:泛华股份公司投资海发行6000万股共计6000万元,但股权证的股东名为泛华实业公司。1996年10月泛华实业公司已将4000万股股权证作抵押向海发行贷款4000万元。

原判认为:海发行与泛华实业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主体适格,除逾期还款违约金的约定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外,内容合法,故该合同应认定为有效。合同签订后,海发行依约定向泛华实业公司发放了4000万元贷款,而泛华实业公司未能依约还本付息,已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由于泛华股份公司为其股东泛华实业公司担保,违反了有关法律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对此各方均有过错,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的解释第7条规定,保证合同被认定无效,泛华股份公司对海发行清算组的损失承担责任的部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分,不应超过泛华实业公司不能清偿的二分之一。泛华股份公司抗辩海发行清算组未能及时主张权利处置质押的股权证,应赔偿损失并以此充抵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属反诉请求,而泛华股份公司未提出反诉,故此不属于本案的审理范围。遂判决:一、泛华实业公司10日内偿还海发行清算组4000万元及利息和罚息(自1996年9月26日至1997年9月26日,按月利率千分之9.24计付;自1997年9月27日至清偿至日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利息计付);二、泛华股份公司对泛华实业公司的上述债务承担赔偿责任,但以泛华实业公司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为限。泛华股份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泛华实业公司追偿。案件受理费340617元,保全费260720元,合计601337元由泛华实业公司负担(均缓交至执行中优先扣划)。

泛华股份公司上诉称:海口中院一审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是一份十分错误的判决。一、一审判决将海发行、泛华实业公司同上诉人之间订立的尚未成就所附条件的合同认定为无效合同;将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之间订立的无效借款合同认定为有效;将上诉人与海发行之间实际存在的担保物质押合同不予认定等,系认定事实错误。1、本案中1996年9月26日海发行、泛华实业公司同上诉人订立的保证合同第13条规定:"本合同由甲、乙、丙三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并自主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至乙方或丙方代乙方履行债务后自动终止。"可见合同约定的生效条件是:一是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代理人签字;二是加盖单位公章,三是主合同生效。但该保证合同并没有上诉人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1996年6月28日施行的《贷款规则》第29条规定:"保证贷款应当由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或保证人在借款合同上载明与贷款人协商一致的保证条款,加盖保证人的法人公章,并由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署姓名"。为此,无论从保证合同的约定或法律法规规定,生效的保证合同须有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人民法院应尊重当事人约定。而一审判决无视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和法规规定,混淆生效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将未生效合同认定为无效合同。在一审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中,海发行还出示了上诉人于1996年9月19日的借款担保承诺书复印件。该承诺书已被同年9

月26日签订的保证合同所废止,且该承诺书约定的是一般保证而非连带保证,不能成为海发行要求上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依据。综上,保证合同和借款担保承诺书均不能作为海发行向上诉人主张权利的证据。海发行在保证合同未生效的情况下擅自向泛华实业公司放款的事实若成立,损失由海发行自负。上诉人无过错,不承担责任。2、一审认定1996年9月26日海发行在合同签订当日向泛华实业公司发放4000万元的事实证据不足。海发行提供的91-37号借款凭证,从泛华实业公司630099帐号转至该司8010100403帐户4000万元并非从海发行帐户转出。上列凭证只能证实泛华实业公司2个帐户中的款项划转,不能证明该笔款项系海发行发放给泛华实业公司的贷款。海发行未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3、一审认为借款合同有效的观点同法律和法规相违背。(1)、1995年7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法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关系人是指:第一,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第二、前项所称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若依一审判决认定,本案中泛华实业公司向海发行的贷款是信用贷款或信用担保贷款,而非抵押担保贷款,签约时泛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王利民正是海发行的董事,该笔贷款是王利民担任海发行董事和泛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及上诉人总裁期间发生的,违反了上述法律。(2)、1985年2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借款条例第7条规定:"借款方申请借款应当具备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并有适销适用的物资或资产作贷款的保证。借款方无力偿还贷款时,贷款方有权要求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借款方作为贷款保证的物资和财产。借款方不完全具备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申请借款条件,但有特殊情况需要借款时,可以提出申请,需要有符合法定条件的保证人,经贷款方同意并报贷款方上级批准后,方可借款"。贷款通则第17条规定:"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本案借款时,泛华实业公司虽有营业执照,但其登记住所为上诉人办公地点,其无独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立住所、组织机构、人员及资产和产品,只有王利民1人持公司公章,连应当投入给上诉人的发起人认购股金也是将上诉人其他股东投资转入泛华实业公司帐户后再转入上诉人帐户作为泛华实业公司的投入作假,已被海南省审计厅1997年审计意见证实。故泛华实业公司是名符其实的皮包公司,根本不具备借款人的资格,海发行对泛华实业公司借款人的基本条件根本未作审查。因此,泛华实业公司不具备借款人的主体资格,违反商业银行法、借款合同条例及贷款通则,是无效合同。

4、海发行签订借款合同及保证合同时,从上诉人处取走海发行的4000万股法人股股权证,出具签收单并一直控制和占有。诉讼中海发行未说明取得股权证的其他理由,而上诉人除为泛华实业公司担保外再同海发行无任何经济往来。因此该笔贷款有物的担保是事实,但一审判决未予以认定。依照商业银行法第42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股票,应当自取得之日起1年内予以处分。担保法第28条也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责任,债权人放弃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解释第38条规定: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毁损、灭失的,视为债权人放弃部分或全部物的担保,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减轻或免除保证责任。本案中借款期于1997年9月届满,股权当时市值5000余万元,如果海发行行使权利处理股权证则完全可以清偿债务,但海发行怠于行使担保物权的事实,上诉人不反诉即可抗辩海发行对上诉人的诉讼请求。但一审判决未依法作出公正判决。二、一审判决程序违法。1、违反不告不理的基本法律原则。海发行一审的诉讼请求是判令泛华实业公司偿还贷款4000万元及利罚息2612.14万元。但一审法院对海发行要求上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没有支持,却直接判决上诉人对泛华实业公司的债务承担二分之一的赔偿责任。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必须要有明确的诉讼请求,如果诉讼请求没有变更,对方当事人对其请求的抗辩,则构成案件的争议焦点,而此又构成双方举证质证及依法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一审法院的民事诉讼风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险提示书中也规定:对未提出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会审理。但一审法院却在海发行未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作出判决。2、一审时,泛华实业公司早已歇业,公章和营业执照均已废止且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并未委托代理人,一审中委托书上公章不真实,不是泛华公司的真实意思,一审法院在其代理人未提供营业执照原件的情况下准予代理未尽审查义务。上诉人一审中的代理人在上诉人法定代表人拒绝在授权委托书上签字的情况下,对上诉人法定代表人隐瞒出庭事实,一审法院亦未尽审查义务。三、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担保法第26条规定:连带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故依法律规定,保证期间是除斥期间不是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不行使权利,除斥期间过后权利消灭。本案中主债权到期日为1997年9月27日,保证期间依法应为其后6个月,在此期间海发行一直未向上诉人主张权利,故上诉人应免责。而一审判决在实体权利已消灭的情况下判决上诉人承担责任,是适用法律错误。四、泛华实业公司同海发行恶意串通,本案涉及经济犯罪,上诉人应当免责。上诉人是全国68家国有企业投资成立于1994年5月,泛华实业公司为第一大发起人股东。由泛华实业公司推荐的刘淀生担任董事长、王利民担任总裁。刘淀生仅参加了第一次董事会后因公即回北京,之后未再参加上诉人经营活动,也未出席以后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更未刻制及使用过私章,公司经营活动由王利民主持。1995年6月,王利民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将上诉人6000万元挪用购买海发行股权。作为回报,海发行安排王利民董事职务并领取报酬,并于1996年9月26日贷给泛华实业公司4000万元,王利民将上诉人的股权证质押给海发行并在保证合同上加盖私刻的上诉人的法定代表人私章。未等合同生效海发行便迫不急待地将4000万元发放给泛华实业公司。王利民还将我司的6426万元肢解后侵占挪用。1999年12月王利民被采取强制措施,其指使他人行贿后得以解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除强制措施。后又被捕,龙华区法院竟判决无罪释放,后因检察机关抗诉王利民逃匿,故通缉至今。此后又不断发现王利民的犯罪,包括本案。王利民在本案中未经股东会、董事会及法定代表人同意,私刻刘淀生名章贷款,而海发行明知泛华实业公司不符合借款人条件,在保证合同未生效的情况下将款借出,双方恶意串通骗贷的主观故意十分明显,依担保法第37条的规定,上诉人应免责。同时请求二审法院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的规定,将本案犯罪嫌疑移送检察机关。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驳回海发行清算组的诉讼请求。

海发行清算组答辩称:上诉人认为答辩人同泛华实业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违反了商业银行法和借款合同条例应属无效合同的观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1、上诉人引用商业银行法第40条时,只引用了一部分,属欺骗法庭。商业银行法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前款所称关系人是指:(一)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二)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本案中海发行贷款并未违反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本案不是信用贷款而是保证贷款。依贷款通则第9条的规定:"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是指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本案中有上诉人作连带保证人,故属于保证贷款,即使同泛华实业公司是关系人,也未违反商业银行法的规定。2、上诉人认为本案违反了借款合同条例第7条的规定而无效是错误的。第一,上诉人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海发行违反了该规定。依泛华实业公司提供的资料,其总资产为3亿元,净资产为2.3亿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合计13551万元,另有实力雄厚的上诉人作担保。第二,借款合同条例第7条不是禁止性条款,违反也不导致合同无效;第三,依照合同法的规定,本案借款合同并无无效的理由。第四,借款合同条例于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第319号令废止。二、上诉人称签订借款合同的当天已将4000万股海发行的股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权证交海发行属股票质押行为,这种说法自相矛盾:1、上诉人一方面说是信用贷款,一方面又说既提供保证人又提供质押,到底是信用贷款还是担保贷款;2、上诉人仅凭海发行信贷部张某出具的签收单,就认为该行为构成质押,并要求海发行清算组承担股票贬值造成的损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第一、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之间不存在质押合同关系,没有依担保法签订质押合同,没有质押的意思表示。第二、退一步讲,即使双方存在股票质押关系,依法也是无效的,因违反了公司法第149条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抵押权的标的。第三、上诉人在没有任何合法理由的情况下,将4000万股泛华实业公司股票交海发行信贷部张某,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海发行不能依据无效的质押行为变卖泛华实业公司股票偿债。第四,即便是质押关系,海发行也无怠于行使权利的问题。依担保法解释第95条规定,认定质权人怠于行使权利的前提是出质人请求质权人及时行使权利,在出质人未提出之前,质权人不存在怠于行使的问题。本案中,泛华实业公司一直未向海发行提出请求。三、上诉人承担赔偿责任不受保证期间的约束。1、一审已认定本案保证合同因违反公司法第60条的规定无效。担保合同约定的期间对无效合同当事人无法律的约束力。2、本案保证期间约定不明,依担保法司法解释,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海发行于1998年6月21日被关闭,关闭之日未超过2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法民二(2002)第25号批复也指明,凡涉海发行案件中的保证问题,只要海发行为债权人的,只要主债务未超过时效,海发行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不受保证期限的约束。四、上诉人认为1996年9月26日三方订立的保证合同因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而认定未生效,这是无视事实不讲诚信的说法。在上诉之前上诉人一直承认其提供了担保。如在2004年11月12日提交的上诉状中承认提供担保又提供质押的事实;2003年6月28日在海口中院的答辩状中承认为泛华实业公司提供担保;2003年5月8日给吴昌元副省长的信中承认其为保证人;2003年12月29日给省委政法委的报告中也写明签订了保证合同。因此保证合同是成立的。此前在1996年9月19日还提供了借款担保承诺书也表示了担保的意思。五、上诉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人认为一审判决超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范围,这一观点同样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我方要求上诉人承担连带保证作用。我方还陈述,即便保证合同无效上诉人也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一审法院认定担保合同无效判令上诉人承担二分之一的责任,没有超过我方的诉请。只是部分支持了我方的请求。

六、上诉人认为海发行同泛华实业公司恶意串通,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做法。上诉人有什么证据?上诉人的总裁王利民犯罪与本案借款无关,为什么要移送公安或检察机关。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二审审理查明,一审认定的事实成立。二审还查明:泛华实业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24日,经济性质为国有经济,主管部门为海南省海口供电劳动服务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利民。1993年5月法定代表人变更为董事长王景师,总经理仍由王利民担任。泛华股份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20日,经济性质为股份制。泛华实业公司为其第一发起人,泛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王利民被选举为泛华股份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并被聘为泛华股份公司的总裁。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18日,于2004年3月31日被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995年,泛华实业公司认购海发行法人股6000万股,海发行向泛华实业公司交付了法人股权证60张,每张100万股,金额100万元。泛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王利民因此被选举为海发行董事。1996年4月22日,海发行向泛华实业公司支付1995年红利4859862元。1997年5月29日,海南省审计厅琼审意三(1997)52号审计意见书对泛华股份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意见中指出:该公司长期投资帐户反映,投资海发行6000万股,计人民币6000万元,但股权证的股东名为泛华实业公司。1996年10月泛华实业公司已将4000万股股权证作抵押向海发行贷款4000万元。同时,海南省审计厅作出琼审决三(1997)52号审计决定指出:4000万股海发行股权证作为贷款抵押问题,你公司(泛华股份公司)应采取措施,于1997年8月1日前追回。关于投资海发行问题,应尽快办理股权转移手续,明确你公司权益并向泛华事业实业公司追回被侵占的投资收益4859862元。1997年7月8日,泛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5711164867.html,/souask/

华实业公司致函海发行董事会要求将泛华实业公司名下的6000万股变更为泛华股份公司所有,但海发行未变更。二审还查明:泛华股份公司章程第71条规定:"董事、总裁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将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或亲友谋取私利,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泛华股份公司1994年12月20日设立时,选举刘淀生(北京市公用局副局长)为董事长。1995年3月8日,刘淀生致函泛华股份公司董事会称: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规定,本人不能出任公司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一职。并请公司尽快变更。2005年8月23日,刘淀生又致函泛华股份公司刘廷俊总裁称:我从来未刻制或委托他人刻制我的个人名章用于海南泛华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王利民因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罪于2000年3月10日被海口市公安局逮捕,2001年7月21日负案潜逃,现正在上网通缉。

上列事实,有泛华实业公司和泛华股份公司及海发行企业档案资料、海发行法人股股权证、海发行内部往来借方报单、进帐单、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泛华实业公司给海发行董事会的函、泛华股份公司章程、刘淀生向泛华股份公司的函件、海口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函等为证,足资确认。

本院认为:一、关于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前款所称关系人为:(一)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二)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织"。该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国务院《借款合同条例》第7条规定:"借款方申请借款应具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并有适销适用的物资和财产作贷款的保证。借款方无力偿还贷款时,贷款方有权要求依照法律程序处理借款方作为贷款保证的物资和财产。借款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六: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 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艰难度日。 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此时,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了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1998年6月21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海发行的关闭引起了强烈反应。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刊出了这条消息,国内报纸也陆续刊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消息,这表明银行的倒闭与一般企业的破产不一样,它涉及的单位和人更多、影响更大。 关闭海发行后,海南的11家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仅有的1家城市信用社也于2002年进入停业整顿。渣打银行和日本住友银行也于2002年撤出海南,而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逐步加强,这些银行的海南省级分行的贷款权限仅为5000万元,比很多其他地方市一级分行的权限还小。 海南缺少融资,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中小企业,2004年度,海口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新增额只有1.42亿元,仅占海口各银行对外贷款总额的0.2%。海南目前有中小企业20万余家,但每年能够办理“贷款证”并通过年审的只有4000余家,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1/50。从银行贷不到钱,于是大家只好另谋出路,一位开典当行的朋友形容:“借钱的人真多,刚融到一百万,不到一天就全贷出去了。”相对于这些对资金十分饥渴的中小企业而言,电力、石化、海航等集团融资的难度倒并不是很大。 “挽救”海发行仅有愿望是不够的,最终的决定权还取决于银监会的态度。从2004年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报复活海发行方案至今已经两年有余,而海发行被关闭到现在也已有八年,资源早已流失殆尽,此时复活海发行无异于重建一家新银行,加之海南整体经济环境仍不尽如人意,银监会必定顾虑重重。 思考题: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更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海发行是否还具有复活的动因和条件?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 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 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金融监管报告(案例分析)

1.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案例分析 1.1案例内容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启示海南发展银行暴露问题有: 1.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先天不足; 2.高息揽储无异于自断生机; 3.盲目重组,雪上加霜; 4.行政手段的制约削弱了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的效力; 5.政府宏观调控不当; 6.银行法规不健全,监管失控; 7.海发行在一些技巧问题上处理不当; 8.新老股东矛盾不断。 给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启示。 1.银行监督管理亟待加强。海南城市信用社高息揽储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酿就海发行关闭的隐患。假如当初有关当局能够加强对信用社的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消除隐患,也许海发行非但不会受其拖累,反而还能通过兼并扩充自身实力,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转轨经济中,我国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机制,确保银行审慎运营并保持足够的资本和储备抵御业务风险,以防患于未然。 2.银行兼并要充分考虑兼并行的实力和被兼并行的状况。理论上,兼并就兼并方而言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减少竞争对手,迅速扩大市场;对被兼并方而言可以缓解危机、改善经营活动、提高竞争能力,因此对兼并双方都有好处。但是,如果兼并时不能合理考察兼并双方的真实情况,则会出现水中救人不成反被落水之人拖入深渊的后果。海发行兼并城市信用社被其拖下水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随着金融改革的

深入,还会出现银行资源的变动和再配置,因此对兼并行和被兼并行的综合素质衡量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银行生存严重依赖公众的信任,公众信心的丧失必然导致存款人争相尽快撤走他们存在银行的资金,使银行面临挤兑的压力,经不起冲击的银行终将破产倒闭。海发行遭受关闭命运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疯狂的挤兑。因此,在市场金融兴起和银行业务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它能使存款人尤如服了一颗定心丸,在心理上获得保障,从而有利于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轻银行可能发生的挤兑压力。 4.以市场机制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导向,限制行政干预。在海南发展银行事件中,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使市场机制的效力无从体现。首先,在处理海南发展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时,忽视了资产负债比例的不良现状;其次主观地对银行抱有过高期望值,以扩张型的政策并入28家信用社,进一步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恶化;最后是缺乏对储蓄存款的有效保障和调度,一旦因信用恐慌发生挤提便措手不及。 5.以立法推动金融改革,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从世界金融体系来看,各国都越来越注重以法律手段保障金融业的安全和发展。例如美国政府在发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后,立即颁布了《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英国政府在出现国内金融动荡后,成立了超级金融服务委员会,并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决定权;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也设立了金融监督厅,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为防止类似于海南发展银行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有

海发行倒闭的启示

海发行(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给我们的启示 金融二班20121520409 扶琎海发行是总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股份银行,该银行已于1998年6月21日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发行是我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第一家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关闭的银行。 案例简介 1997年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崩溃。海南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数目很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各个信用社都采取了高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后来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经营困境。海发行兼并了大部分信用社,由于这些信用社大多是不良资产,海发行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兼并后的海发行员工人数剧增为3000多人,是原来的数倍。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因此,许多在原信用社可以收取20%以上利息的储户在兼并后只能收取7%的利息。引发了存户的不满,纷纷取款存入其他银行,一些大公司也纷纷取走他们的存款。最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宣布海发行进行关闭清算。 案例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对海南的金融形象造成了破坏。是什么原因导致海发行关闭呢,原因就是: 1、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这是导致海发行关闭的首要原因,政府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金融机构随意发放贷款,导致银行大部分贷款收不回。对策和建议:加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监管力度,并适当的利用社会监督,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其财务状况并予以公布。 2、所兼并信用社不良资产过高。因为海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银行间有利可图,又缺乏政府监督,导致各信用社竞争剧烈,不得不通过过高的利息来吸收存款,从而增加其贷款成本,而贷出去的钱又是高风险,导致其不良资产率过高。对策和建议:银行要想提高其竞争能力,光提高其存款利息不行的,当今服务也是客户考虑存款的重要原因,银行要拓宽自己的集资渠道,不能光靠吸收公众存款,遇到大问题,在保证以后的收益率下可以考虑同业拆借。 3、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是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收不回的直接原因。对策和建议: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银行应当有自己的判断,遇到有高风险的贷款银行应当谨慎考虑,不能一味追求利益,否则得不偿失。 4、对兼并后续工作处理不善。海发行对后续工作的处理,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外逃,资不抵债的后果。对策和建议:海发行在降低存款利率时,应当考虑到客户所应有的反应,并针对存款利息率过高,职工人数过多,给与相应的对策,在降低存款利率时应该给自己和客户一个缓冲的时间,并适当的简化内部组织,降低职员人数,加强内部管理,减少银行的运营成本。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海纳”)于1999年6月11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9000万元。公司成立之初的股本构成是法人股6000万股,流通股3000万股,其法人股东为浙江大学公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四位自然人,其中浙大公司集团持有5620万股、占62.45%。2005年4月,浙江海纳巨额担保、关联方占款等违规事项浮出水面,财务危机爆发。邱忠保和原公司高管人员利用控制地位违规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高达2.53亿,以浙江海纳的名义为其掌控的“飞天系”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因涉嫌虚假信息披露,2005年4月14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06年2月起,邱忠保和“飞天系”高管、财会等人员相继被捕。浙江海纳涉及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多达19项,涉及债权人有16人,债权人纷纷起诉公司破产还债,财务危机全面爆发。至2006年末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2007年4月浙江海纳股票停牌。 二、财务危机的表现 表1:浙江海纳2003-2006年主要财务指标 表2:浙江海纳2004-2007年利润表主要项目

从盈利能力看,2004、2005年公司净利润与每股收益均为负数,且在2005年出现6.36亿元的巨额亏损。其根本原因在于浙江海纳在这两年对占用资金计提大量坏账准备和对未解除违规担保计提了巨额预计负债。公司在2005年计提预计负债3.7亿,另有对关联方占用资金(其他应收款)本年计提坏账准备2.7亿。 三、财务危机的原因 浙江海纳财务危机的最终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掏空,即实际控制人的“隧道行为”。浙江海纳实际控制人所采用的“隧道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巨额违规担保。在邱忠保入驻后,便以浙江海纳为平台,为其多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资料显示:2004年5月,浙江海纳为中油飞天实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8000万元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2004年6月,其为武汉民生石油液化器有限公司30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2004年8月,浙江海纳和中油龙昌又共同为南京恒牛工贸实业有限公司35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同时还为珠海溶信和海南皇冠1.46亿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等等。 直接占用资金。公司被“飞天系”直接占用的资金包括:招商银行上海大木桥支行账户余额与公司该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之间的差额20200万元,国债投资1845万元,关联方资金拆借8804万元及其在中国银行廊坊分行的银行存款1350万元,金额合计32199万元。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在2002年以前数值较为平稳,维持在1100万元左右,而在2004年,其他应收款3亿多元,几乎全部为关联方违规占用资金。 四、财务危机的预警方法----多变量模型 表2:浙江海纳2002-2006年Z值 此外,公司高管变动频繁,注册会计师的非标意见(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案例5: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在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丁挤兑行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

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新版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感谢聆听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

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感谢聆听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感谢聆听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案例1.融资计划年内完成,支撑未来各项业务拓展 工商银行2010年6月末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34%和9.41%,资本充足率略低于11.50%的监管要求。公司拟A+H配股融资不超过450亿元,并已发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补充资本。管理层表示工商银行的配股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程序,希望能够在年内完成。融资完成后资本实力将大为加强,可满足未来三年业务拓展需求。工商银行也 会通过其它方式,包括全面加强银行新资本协议的推进和内生利润留存等方式,在三年之内不再需要股权融资。公司2006-2009年平均信贷增长在16%,带来了37%的利润增长。2007-2009三年内,公司共给股东分红1561亿元。此外投资者还有1640多亿的股东权益,合计是3206亿元。公司确定未来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战略,盈利格局趋于多元化 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即金融脱媒发展带来的两个挑战。在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公司预期要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占比。现在工商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60%,以后要降到50%以内,这意味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等收入要超过50%。公司未来要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盈利格局。(1)去年省级分行盈利超过100亿的有6家,判断以后不会少于15家行进入百亿人民币分行。盈利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此起彼伏的盈利格局。(2)同时形成纵向的盈利格局,信用卡、金融市场部、票据业务部、资金托管部、私人银行、金融租赁,未来还有保险、年金投行来强化工商银行产品供应能力。(3)来自国内盈利和来自于境外盈利更加均衡。去年来自境外的盈利只占全行盈利的2.7%,今后预期将在10%左右,使整个工商银行盈利结构更加均衡、可持续。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未来息差回升”2010年10月25日 思考:银行的资本扩充方式有哪些?各优缺点? 如何理解低资本消耗战略? ★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又称净资产,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来源:百度百科 案例2.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在合并5家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这5家公司在1993年以前的海南房地产热中,已有大量资金积压在房地产上。从诞生之初,海发行就被赋予了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之后,海发行又引入北方工业公司、中远集团等40余家岛外股东,筹集资金10.7亿元,由海南省控股。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的海发行一开始就背负了44亿元的债务。 但在当时普遍采用高息揽存的情况下,海发行迅速扩张。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市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有种说法是,当时海南省为了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信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l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行只能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本案例由崔光华根据真实的事件编写,只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金融风险及银行监管的重视。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省惟一的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因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被关闭,由此成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由于支付危机而被关闭的 银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似乎还没有银行倒闭的概念,有国家作其强大后盾, 吸纳的都是老百姓辛苦积攒的血汗钱,银行怎么会又怎么能够倒闭呢?因此即使 这一消息被刊登在各报并不显眼的位置上,仍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 烈反响。分析其破产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我们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在1992年的海南泡沫经济中,大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海南,促使海南省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1992年与1993年全省金融业务总量比建省前增长了10余倍,仅1992年当年存款余额就比1991年增长了2.4倍,贷款余额增长了39%,以往金融机构普遍的贷差一下子变成了存差。当时全省的金融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同业拆借市场至1992年年底已累计拆借资金总额达630 亿元,其中净拆人为367亿元;资金市场上的国库券、各种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吸纳资金达麟亿元;1993年底经批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达207亿元(不计溢价发行)。有人曾这样形容当时海南的金融状况:以寻求暴利为突出特征的游资充斥着整个海南。

与此同时,海南金融机构的数量猛增到近乎失控的地步。截至1993年年底,海南金融机构共2 068家,其中信托投资类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而且均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形成了“银行多于米铺”的景观。在这样过热的经济氛围中,大批游资纷纷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由于缺 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大量的金融机构也将资金投向高风险产业,金融违规现象频 频出现。当时房地产业异常混乱的债权债务关系和盲目投资、疏于管理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坏账和畸形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成立时注册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拥有员工2 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 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 银行,将原海南省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蜀兴信托 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夏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进行资产重组合并,并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为海南发展银行。这五家信

2020年中国破产的银行3篇精选(最新)

对于国外的人来说,银行倒闭这件事很常见!我们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从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开始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也有银行倒闭过: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是海南省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很多信用社通过高息揽存的形式发展业务。到1997年年底时,海南省已有几十家信用社出现资不抵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等问题,并发生多起挤兑事件。最终海南省政府决定让海发行兼并这些信用社,背起它们的资产和负债。 结果,这一系列举措,将海发行推向了深渊,并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挤兑事件。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用于“救火”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1998年6月21日,央行发出公告:由于海发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央行《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决定关闭海发行。 海发行关闭后,个人存款转由工商银行托管,由于公众对于工商银行的信任,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 而对法人(公司)存款则进行债权登记,待清算完后再行兑付,但是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至今未完成清算。 存款保险制度出台 银行倒闭以后不常见 在2016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时任央行副行长张涛就表示:允许经营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重组或倒闭。 根据2015年5月开始执行的《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银行)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一、面临的风险分析 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2.银行体制混乱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3.经营模式不规范 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4.挤兑

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海发行见在海南岛内无法缓解困境,想以岛外的力量帮助恢复,于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分行,然而并没有起明显作用。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二、经验教训 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 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买下伏笔(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 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 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是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兑的直接原因。 三、事件启示 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实。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

银行倒闭事件

” 美国新英格兰银行和自由国民银行倒闭事件 一、案例介绍 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银行,在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中名列第 33 位,资产超过 200 亿美元。80 年代,它是波士顿地区最积极的房地 产贷款者,其 30%以上的贷款都投在了商业性房地产上。随着 80 年代后期新英格兰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商业房地产价值下降了 25%以上) ,许多银行贷款成了呆账坏账。1991 年 1 月 4 日星期五, 该银行宣布预计四季度亏损额达 4.5 亿美元,超过银行 2.55 亿美元 的资本金。预料该银行要倒闭,在接下来的 48 小时内,存款人在银 行里排起了队,提取了 10 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其中大多数是通过自 动取款机提取的。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主席威廉姆·赛德曼,对该银行可能倒闭的种 种影响表示担心:“考虑到新英格兰地区金融体系目前的状况,发出 不再保护大储户的信号是不明智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采取了“大银 行难以倒闭”的政策。1 月 6 日星期天晚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始 介入,制止了银行的挤兑活动,并同意担保新英格兰银行所有的存 款、包括那些超过 10 万美元保险限额的存款。为了确保储户不受损 失,需要找一个买主来购买和接管该行,而在此之前,为了维持该 银行的正常运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创立了“过渡银行”。在这种安 排中,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创立了一个新公司负责银行运行,并立即

注入资本金(给新英格兰银行注入7.5亿美元)。此后,联邦存款保 险公司和该银行的购买者不断给银行注入新的资本,直到收购者全部买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份额。这些交易活动的结果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花费23亿美元保救了新英格兰银行。这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历史上,是第三大成本昂贵的救保行动。当然,当所有该说的、该做的、该花的都完毕之后,储户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在几个月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哈莱姆区无力偿债的一家小银行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人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自由国民银行由棒球名将杰克·罗宾逊和其他有色种族投资家创建于1964年。尽管它规模比较小(存款在1亿美元以下),但却是 最显赫的由黑人拥有的银行之一。 由于数量众多的用于投机的贷款无法收回,该银行在1990年11 月资不抵债。鉴于银行的规模很小,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不担心它的倒闭会对银行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11月9日决定运用偿付法关闭该行。自由国民银行进行了破产清理,超过10万美元的大储户只得到了一半存款。该银行倒闭时,不仅私人大储户蒙受了损失,慈善机构储户,如联合黑人学院基金、国民都市联盟和几个教会组织也蒙受了重大损失。正如赛德曼在向国会陈述自由国民银行的不公正待遇时所说的:“我上任后向国会第一次作证时说过:对大银行覆盖所有存款户而对小银行则不然,那是不公平的。我承诺要尽我最大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但五年过去了,我只能说,我的努力还是不够。 ”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5、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 一、基本案情 谁也不曾料到,中国首例银行被关闭事件,会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发生。 海南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海发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而设立的海南股份制银行,注册资金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折合人民币3000万元)。股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政府控股。 一开始,海发行的发展势头的确让人称羡。据1997年《海南年鉴》称,该银行收息率为90%,未发生一笔呆滞贷款,与境外36家银行及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1.7亿美元……应该说,在海南整个金融界连续30多个月存款下降的情况下,海发行的成绩的确引人注目。 不久,一项赋予海南发展银行历史重任的大事发生了。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公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发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发行。 次日,海发行即向全社会发出公告,宣布兼并和托管的有关事宜。 此事是1997年全国金融改革会议召开后出现的第一桩大事。有消息称,兼并之后,海发行的股本金已由最初的16.77亿元增长为106亿元,存款余额为40亿元,债务为50亿元,实力大为增强。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担心:海发行能不能把城市信用社这个沉重的包袱背起来,会不会救人不成反被所救的人拖下深渊。别的不说,光是兼并后银行职员就成倍增长,达3000多人。事实证明,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起初,仿佛一切都照常进行着,但1998年春节过后,不稳定的因素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 原海南发展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刘延安 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银行体制混乱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经营模式不规范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出现了挤兑行为 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使用市场的办法让其破产或是被收购兼并,还是采用行政关闭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现阶段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慎重考虑。金融重组是整个国有经济重组的一部分,应当多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而在市场条件和法律条件还不成熟,即使采用行政手段,也应形成具体的法律法规。但由于金融业是种特殊行业,在实践中采用行政关闭的办法还是可以将风险的影响减弱到最小,况且有关法律已经授予了中国银行这种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