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教学反思
《定风波》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字数虽少,却意蕴深厚,它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其中的名句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至今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虽短,但驾驭起来也很难,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有如下的心得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导语部分创设情境,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集思广益,谈自
己对于苏轼的了解,营造氛围
2、课前预习部分,在每一则材料下面设置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这样能帮助学生很快的找到这节课知识的链接点,与以往仅仅是介绍背景材料相比,要明晰的多。
3、作为诗歌,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意象,这节课的意象是“风雨”,
所以让学生从分析风雨的意象入手,体会自然界的风雨,从而认识到这是苏轼经历的人生的风雨,水到渠成得出这首词的主要手法是一语双关。
(二)不足之处
1、诵读部分
诵读的时间不充足,导致学生朗读时情感不是很饱满,还出现了字音读错的现象,此处应该再找几名同学来朗读,能调动起课堂的朗读气氛,创设情境。
2、分析作者在归途中遇到风雨时的态度,分配的时间略少写,这
一部分的内容应该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畅所欲言,如果能给学生
更多的探究、发言时间,学生就能对作者的面对人生风雨时的
情感态度和抒情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更为透彻。
尤其是最后
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让更多的同学来谈论这句话中体
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3、从自然的风雨看到作者经历的人生的风雨,这部分的分析,也
应该再多找两到三名同学谈一谈,更透彻的理解作者面对人生
风雨的态度。
(三)学生创新
在课堂练笔部分,司红红同学不仅提到在苦难、挫折、失败的境遇要乐观积极;在顺境中,在成功后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心态的平和,宠辱不惊,超然物外。
(四)教学再设计
1、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态度,在学生谈论的时候,要形
成师生交流,对于一些重要的字,要适当的启发引导,
比如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学生已经关注到了这句话,
应该再继续引导,让学生关注“轻”这个字。
2、在自然的风雨中看到苏轼人生的风雨,这部内容在分析
的时候,也要适当的引入乌台诗案,加深学生对于苏轼
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态度的理解。
3、学生自由诵读的过程,可以适当的加一些背景音乐,有
助于创设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中能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体味情感。
以上就是执教这节课的反思,希望能精益求精,上好每一节课,教学相长,共同感受语文课堂对于人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