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
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
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

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
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

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

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

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

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

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北块S3中5在中部区域油层最为发育,且投产较早,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及西部弹性开采区域。

4 剩余油分类治理
4.1 建立“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
1)断层分割控油。

文16块属于复杂断块层状油藏,由于断层分割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主要包括断棱分割、平行夹持分割、交叉夹角分割和微小断块分割。

2)隔夹层分割控油。

隔夹层是影响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控制油水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油层复杂水淹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

隔夹层分割控油是指由隔层及油层内非渗透或低渗透夹层对流体渗流的分隔作用而导致的剩余油富集。

不论是正韵律还是反韵律油层,厚油层的层内夹层封堵作用均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4.2 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差中优选,分类治理”的思路划分剩余油富集区并提出分类治理对策
对主块内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区域重点寻找断层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高含油饱和度的韵律层段;在北部断层复杂带寻找相对低含水、低采出程度的断层切割单元以及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

并对剩余油富集区提出相对应的分类治理思路及对策。

对控油类型为平行夹持分割、断棱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低采出程度断层切割单元所形成的相对富集剩余油富集区,可以在注好水,注够水的前提下,通过提液增大生产压差,解放低压油层残余油,纵向上增加出油层段,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

对控油类型为隔夹层分割的低效条带、低渗高含油饱合度的韵律层段,可通过水井增注扩大波体积,油井选择性对低渗段补孔挖潜。

5 结语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是局
部相对富集和高度分散相结合,以“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断块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不同的剩余油井区通过“差中优选、分类治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是改善剩余油井区,进而改善整个区块开发指标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7-11-25
作者简介:熊惠(198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技术开发工作。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熊 惠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河南 濮阳 457171)
摘 要: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
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赋富集理论;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75X(2018)01-07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