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摘要: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讨论了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多种识别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
接着,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研究发展的新热点,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竞争优势;综述Review of the core competence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core competence that definit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lements of core competence firstly. Then analyzes different methods about identifying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ares them. Third,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nd training core competence, and summarizes the new hot points in core competence research.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future research trends.Key Words:Core compet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views0引言自上世纪60年代,以Ansoff和Andrews为代表的学者首次提出公司和竞争战略,指出了战略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来,战略便扎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之中。
战略管理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备受关注的理论。
尤其是在80年代,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用五力模型来分析战略环境,选择企业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划分了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这三种一般战略。
波特的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可并付诸实践。
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竞争变得日渐复杂,环境也变幻莫测,波特的理论在应用中也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人们对企业战略的分析逐渐从外部环境转移到了企业自身内部。
1989年,Gary Hamel、C. K. Prahalad和Yves. L. Doz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and Win》[1]一文中指出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短期因素,而在长期,培育新产品的核心技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决定性因素。
1990年,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2]一文中,Hamel和Prahalad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自此,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潮。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建立在自身优势之上的战略才会引导企业获取或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且,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大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并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又一重要分支。
1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有些学者也将它译为核心能力,被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关注点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定义,总结起来,共有以下一些观点:1.1 国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含义的主要观点Hamel和Prahalad在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时指出,它是“组织中的积累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2]”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边界范围内的沟通、投入和对工作的深深的承诺,是集体学习,并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技能和技术两个维度。
该定义表述简单,仅仅关注了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制造之间的关系,目光较狭窄,但是却使核心竞争力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Leonard-Barton(1992)认为[3],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能力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
该观点从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技术系统、价值观和规范四个维度出发,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化关联、专有性、提供价值持久性等主要特征。
Henderson和Rebecca Cockburn(1994)在文章中指出[4],核心竞争力是元件能力(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及构架能力(合成能力、管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组合。
将核心竞争力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表明每个核心竞争力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Gallon(199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5],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 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SBU 的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
这一观点重视了公司的基础结构能力,强调了影响组织竞争能力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
1996年,Foss又提出了新的观点[6, 7],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它们使企业组织的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该论点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入手,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有价值、异质、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的重要特征。
1.2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含义的主要观点我国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这一命题的研究相对西方而言起步较晚,在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达到了研究的高潮,不少的学者树立了自己的观点。
刘世锦和杨建龙(1999)[8]认为,就具体的企业而言,并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程杞国(2000)[9]则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 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他首次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前者包括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等,后者则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结构层次出发,王毅、陈劲和许庆瑞(2000)[10]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
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问题, 也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和应用, 成功地向基于能力的竞争范式过渡。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的分析,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11]发现,现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
并认为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
该理论将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正是它内部三力之间能量的不断传递、循环与放大,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管益忻(1999,2000,2003)[12-14]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 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
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011年,张建民[15]总结性地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者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事业达到业界一流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的不同观点的总结发现,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从最初的资源、能力角度慢慢扩大开来,逐步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对其本质、特征和结构做出了带有不同侧重点的解释。
核心竞争了已不再是单独的一个概念,它与企业的技术、知识、文化,环境、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上,不少的学者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技术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中很重要并且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16]。
然而,分歧还是存在的。
由于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定义的范畴和着重点不同,对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王毅等人(2000)[10]的观点是两维系统构成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
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核心能力是其子系统,它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并在动态中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能力元是关于企业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的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基础。
能力构架是企业所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之间的关系,知识以及各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
持有三要素构成论的周卉萍(2000)[17]认为,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上下同心同德的适应企业发展共同价值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从领导人开始, 各阶层都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了解新的形势、新变化,并把新东西迅速传递出去)这三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要素构成。
邹海林(1999)[18]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应由五个要素构成。
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左建军(2000)[19]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认为,制度是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体制与制度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平台,体制与制度与在此平台上延伸的人才、技术创新、管理、品牌、专业化等方面共同组成核心竞争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