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二○○九年三月九日目录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5)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10)(一)基础医学学科建设规划 (10)(二)内科学学科建设规划 (16)(三)生物学学科建设规划 (21)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27)(一)药学学科建设规划 (27)(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建设规划 (29)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1)(一)现状分析 (31)(二)建设目标 (32)(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33)一、学院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学院简介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1986年恢复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授权。

1997年一次性通过原国家教委合格评估,成为首批合格本科院校。

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评估结论为良好。

2003年申报了国家第九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经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1.办学规模学院内设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医学影像学系、药学系、麻醉学系、医学检验学系、口腔医学系、护理学系、社会科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15个教学单位。

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2所临床教学医院。

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116人。

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公共事业管理14个本科专业。

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和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是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是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现有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协作的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组织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即黑龙江省北方天然镇咳平喘药物研发中心,牡丹江市北药开发实验基地。

2.学术队伍学院始终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制定了引进和稳定高学历人才的政策,对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提供二十万元的安家费和十万元的科研启动费等相关待遇。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有团结协作精神,学术思想端正的学术队伍,能够持续不断地开展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学科带头人治学严谨,在省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

现有专任教师496人,博士52人,占专任教师10.5%,其中留学归国博士6人;硕士260人,占专任教师52%;在读博士34人,在读硕士49人。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6人,副教授148人,讲师及以下262人,11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16人担任省级学会副理事长,77人担任省级学会理事,7人是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8人是国家级教材编委,30人担任佳木斯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此外,学院聘请了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孔祥復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小兵教授,浙江省特聘教授、国家基因工程药物工程中心副主任李校堃教授,美国里来制药公司药物活性鉴定和大通量筛选实验室主任于力欣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西部医院神经生物系研究员李荣文教授等人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指导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3.人才培养学院培养了18届本科生,授予医学学士学位6788人。

1997年开始与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24人,目前已有63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20人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30多人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自2006年起独立承担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导师队伍得到了锻炼,具备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软、硬件条件,能够保证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4.科学研究学院坚持“科技兴校”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明确、稳定和具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主干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近五年来,共获得科研立项350项,其中主持与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7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8项,主持厅局级项目205项。

获得科研经费1306万元,其中纵向经费548万元,学院自主科研经费238万元,博士科研启动经费520万元,高职人员平均科研经费1.1万元/人〃年。

共发表学术论文2527篇,高职人员发表学术论文2篇/人〃年,SCI、EI收录44篇。

出版专著、译著5部,出版编著60部,主编、参编教育部、卫生部等规划教材44部。

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奖87项。

5.基础设施学院占地面积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亿元,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1.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99台(件)。

图书馆藏书80.8万册,电子版图书23万册,中外文期刊2257种,各类网上教学资源3126部,长期使用的中外文数据库6种。

校园网信息点4000多个,联网计算机3000余台,建成了百兆连接到桌面,整网全千兆的快速校园网络,覆盖学院教学、办公和生活区,为师生开展科研查阅文献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

(二)总体建设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导向,重点建设基础医学、内科学和生物学学科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加强对药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建设,到2013年建成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学术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引进和培养科学研究领军人才,选送优秀的博士出国深造等途径,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到2010年培养和引进博士20~30人,使博士数量达到70~80人,2013年博士比例达到20%以上。

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开展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增加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3~6名优秀学科带头人兼任外院校博士生导师。

完善学科梯队建设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完善人才共享机制,聘任3~5名院士、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

2.学科建设到2010年,学院自筹建设经费6000万元,重点加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其中基础医学、内科学和生物学三个立项建设授权学科各投入500万元建设经费,药学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两个立项建设支撑学科各投入200万元建设经费。

图书文献保障投入建设经费200万元。

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建设经费500万元。

校园网络投入建设经费100万元。

教学科研设施投入建设经费3300万元,其中研究生宿舍和食堂投入建设经费800万元,新建科技大楼投入建设经费2500万元。

加强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麻醉学和眼科学等学科的建设,在2012年前申报1~2个省级重点学科,争取省级重点学科达到4个以上。

3.科学研究每年争取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以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每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SCI等三大检索收录文章10篇以上。

每年获得4项以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15项厅局级科学技术奖。

学院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自主项目开发和研究。

增加校企合作项目,每年争取横向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一)必要性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高教强省的需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煤炭、林业、化工、制药工业密集,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少振兴区域经济所需要的各类高学历人才,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难度更大。

本地区50多所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学历人才拥有量差距很大,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高教强省等战略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历经五十年的办学实践,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规模质量协调发展,已经具备了为本地区培养高学历医学人才的能力。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优势,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科技创新成果的基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高教强省提供人才保证。

2.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有牡丹江、鸡西、绥芬河、七台河、鹤岗、双鸭山6个中心城市,下辖18个县(市),人口一千多万。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高校中,目前尚无一所大学具有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的布局不甚合理。

而且,我国东北地区重点医药类大学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培养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流向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造成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高学历医学人才匮乏,影响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因此,依托具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基础的牡丹江医学院,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既能解决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缺乏高学历医学人才的矛盾,又能填补这一地区医学硕士点布局的空白,适应黑龙江省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

3.推动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学院位于边境城市,与俄罗斯接壤数百公里,拥有5个国家级口岸,是中俄远东地区贸易的重要枢纽。

学院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长期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医科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交流学生。

由于学院不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导致办学层次不对等,合作办学仅限于本科教育层面,在合作办学中受到很大限制。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能够提升学院在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地位,实现与俄罗斯在高领域、高层次的平等合作交流,推动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4.稳定师资队伍,保持学院良性发展的需要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医学本科院校,牡丹江医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在兼顾全面、建设重点的原则下,搭建了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设备优良的科研平台,凝练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博士,汇聚了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学术队伍。

如果始终处于本科办学层次,主干学科缺乏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不利于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稳定师资队伍,学院可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