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
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响大。

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

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

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