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讲忠诚的问题石谋军(2012年4月12日)同志们:忠诚问题是一个传统、永恒的命题。
曾子讲:“忠者,德之正也;诚者,天之道也;忠诚者,为人之正道也。
”忠孝节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规范中,忠诚是百德之首,“对党忠诚”,在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词中,忠诚是核心所在。
可以说,讲忠诚,就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延续到今天的一种优秀文化和高尚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传承。
去年7月份,市委组织部以“祖正”的名义在《常德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忠诚是最大的党性》。
文章中严肃的指出了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不讲忠诚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从小的方面讲冲击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从大的方面讲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乃至工作,必须引起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组工干部的高度重视,并且要认真解决。
所以,我今天专门讲一讲忠诚问题,既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重温,也是和大家一起对时代党性要求的一次学习、提高。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讲忠诚的问题,与大家共勉。
一、为什么要讲忠诚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忠诚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忠诚是家族亲和、社会管理、国家维系的基石和必要条件。
国人一直以来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忠诚。
春秋晋国大夫赵孟讲过: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
此后,曹植讲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讲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讲的“精忠报国”;林则徐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对忠诚文化的阐释。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整体上的道德,忠诚是必备的内涵,有厚重的积淀,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东汉经学家马融认为:“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千百年来,关羽之所以一直为人们所供奉,就是因为他矢志忠诚,纵使曹操许以高官,给予厚待,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就即刻启程,绝不停留。
孙中山在80年前有一个演讲,专门讲到忠诚问题。
他说:“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君的,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所以便把他拆去。
这种理论,实在是误解。
因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在民国之内,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民去效忠。
故忠字是好道德,还是要保存。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习惯、处世价值有被丢掉、被异化的危险,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对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强盛来说,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危险和可悲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我们党已经意识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大问题。
我们理解文化,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内在的精神层面。
忠诚,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讲忠诚,是维系社会秩序、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文化。
一个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失去了忠诚,就失去了人民对你最根本的信任。
所以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等于一磅智慧。
”党员干部是国家、政党、民族中的先进、骨干分子,应当成为塑造和引领全社会先进文化的表率,决不能败坏党风、带坏民风。
因此,必须把讲忠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义务。
第二,忠诚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忠诚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评价干部德的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品德,不论在何时何地,它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有一种品德,如果你持有它,人格就会得到升华,如果你不慎丢失它,就可能一钱不值;有一种品德,它不仅是我们立身的基础,事实上也是任何一个组织战斗力的保证。
这种品德,它的名字就叫“忠诚”。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组织,历经90年,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各个时期,艰苦磨难,大浪淘沙,到最后发展成能够彻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执政党,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千千万万忠诚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坚守信仰,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都去过渣滓洞、白公馆,那里面死了多少共产党人。
历史事实证明当时那里面的人,可以说都有活下来的希望,并且生的机会远远大于死的选择,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死。
因为他们选择了忠诚。
一个人,只有具备忠诚的品质,才能修身齐家、立足社会;一个政党,只有构建忠诚的机制,才能同心同德、发展进步;一个民族,只有营造忠诚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党员干部讲忠诚的要求显然要高于普通公民。
我曾经讲过,对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来讲,要具备四项素质:站得高、看得远、跟得紧、做得好。
这四项素质的核心就是忠诚。
只有忠诚,才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把握方向、判断问题;只有忠诚,才能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忠诚,才能干正确的事、不干错事。
所以,讲忠诚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第三,忠诚是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
列宁说过,“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
”讲忠诚,是我们党员干部党内生活的一条重要准则和纪律。
对党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党服务和依靠的人民群众忠诚,是对任何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作为组织部门、组工干部,肩负着用党的组织路线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使命,承担着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党员干部的重要任务,只有忠诚才能与党同心同德,才能对上级组织和服务对象高度负责,才能得到组织的信任和干部群众的认可,才能履行好职责、落实好工作。
总的来讲,我市组织系统干部的忠诚度是比较高的,是党委靠得住、干部群众信得过的。
但在少数干部身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和问题,比如,有的干部不敢坚持原则,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批评、不制止;有的缺乏组织纪律,违反组织原则,跑风漏气,给工作造成很大被动;有的对组织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阳奉阴违;有的把对组织的忠诚变成对某个人的忠诚、对关系网的忠诚,见风使舵、“看人发货”,搞团团伙伙、人身依附;有的荒废事业、玩忽职责,被动应付、墨守成规,混日子、熬资历;还有的当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讲怪话、发牢骚,甚至做一些有悖组织原则的事。
这些问题尽管只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影响不小,危害很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看一个干部、用一个干部,首先看的不是能力、不是资历,而是品质,最重要的看是不是忠诚可靠。
我觉得这也是符合中央要求的,中央提出的选人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就是品质,忠诚就是最重要的品质。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忠诚可以弥补你所有的缺点,不忠诚可以抹杀你所有的优点。
所以我们抓自身建设、抓队伍管理,必须把讲忠诚作为首要准则、首要纪律。
我们开展的“树形象、作表率”活动,树五种形象第一条就是忠诚可靠;我们制定的“二十条行为规范”,第一条也是政治坚定,对党忠诚。
请大家务必领会、牢记、落实。
二、讲忠诚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先要弄清忠诚是个什么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忠”是崇敬、恪守的意思,“诚”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意思。
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在传统文化中,先是忠、诚各自有独立的内涵;到了唐代以后,忠诚才开始合用。
忠,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浅不深,对于自己坚守的东西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史记》中说:“忠臣不事二君”;《说文解字》解释“忠”:“忠,敬也,从心。
”在《论语》中,忠有三层含义:一是对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规范。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二是对人的事业的规范。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之无倦”是指岗位职责意识,“行之以忠”是指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态度和行为。
孔子自己就做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我后面要讲的对事业的忠诚就是来自这个含义。
三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就是要用高尚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人忠诚,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都保持做人的本色。
诚,《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诚,信也,从言”。
就是真心实意,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孔子讲“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论语》中,“诚”也有三层含义:一是就个人的言行而言,要“言必信,行必果”,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说话算数当成做人的基本道德。
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做官,都有讲诚信。
三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原则,“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吕氏春秋》中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价值:“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北宋哲学家程颐、程颢说过:“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概括起来,我们理解忠诚这个概念,应该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对自己来说,忠诚是一种责任、义务、操守、品格,核心是坚守。
《曾子》中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站稳党的立场,处处维护党的利益,带头执行党的决议,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一事当前,不改做人之本、不忘责任之重、不移公仆之心,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始终一致。
第二,对他人来说,忠诚是一种信任、承诺,并要为之付出努力和代价。
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君臣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忠诚是一个基本规范。
《庄子》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忠诚你的所爱,你就能获得忠诚。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如果希望别人对你忠诚,首先必须忠诚于他们。
第三,对社会来说,忠诚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规范和社会关系的互动。
全社会通过对忠诚的追求,形成一个有序的、和谐的、有创造力的构架和环境,让每个人都忠诚于自己、忠诚于家庭、忠诚于工作岗位、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今天在座的是市委组织部的全体机关干部以及区县(市)委组织部和市直单位政工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
对大家来讲,讲忠诚的总的要求有这么四条:一是讲忠诚是无条件的,没有商量余地、没有价钱可讲,不讲忠诚的干部不能当组工干部;二是讲忠诚是第一位的,忠诚比能力更重要,必须把讲忠诚作为选任、评价组工干部的首要标准,做到最讲忠诚的干部最受尊重,最讲忠诚的干部最受信任,最讲忠诚的干部最受重用;三是讲忠诚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不是被动的、虚假的;四是讲忠诚要模范带头,对党员、干部队伍起到示范、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