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文化简介

天津文化简介

天津文化简介
吴志聪121141330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

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建城设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文。

朱棣为与朱允文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天津是码头文化:天津是具有典型的码头文化的城市之一,又有不同程度的满族遗风。

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

天津有发展的优势,却又有临京的尴尬。

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

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收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

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世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

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
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脚行胡同,在天津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

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

原脚行胡同最初的居民,就是被封建把头剥削的搬运工人。

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地。

脚行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

杨柳青年画、天津快板、泥人张等,把天津民俗文化张扬得淋漓尽致,坊间还流传着京剧大腕不到天津过一过就红不起来的说法。

天津具有独特的人文背景,码头文化塑造了天津人热情、开朗、幽默的性格,因而天津被称为笑的故乡,在这里产生过马三立为代表的众多相声名家。

近代天津码头,产生了以“熬刑”、“械斗”、“割肉”而全国闻名的“混混儿”现象。

天津混混儿,既是有组织的地痞流氓,也是本地盘内居民公共利益的保护者。

他们为争地盘的群殴械斗,骇人听闻;但见到地面上鬼秤骗人和偷盗行为,则出头揭露或奋勇追捕;每遇火灾,会奋不顾身前往扑救;在为地方公益出钱出力时,毫不含糊;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还能为国家豁出性命———电影《老少爷们儿上刑场》就以此为题材。

混混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码头文化、平民文化、燕赵文化与游侠文化相互渗透而生成的一个畸形儿———集不法行为与侠义之举于一身,既遭人批判唾弃,又颇能得到几分敬重。

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天津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

但也应看到,由于码头文化的主体成分是失去土地的北方农民,他们以“闯码头”的形式进入天津,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属于小农经济式的,在讲义气、抱团儿、性情豪爽淳朴之外,视野狭隘、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性格弱点也显而易见。

津门三绝:天津风味小吃的制作多以面粉为主料,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

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居首,被誉为“津门三绝”。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

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

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

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

”日久天长,喊顺了嘴。

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

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许多国家都已经“输入”了“狗不理”。

桂发祥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炸糕,却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

店主刘万春,人称“炸糕刘”,在北门外大街窄小的耳朵眼胡同租店铺,尽管挂上“增盛成”的牌匾,但人们仍称为“耳朵眼炸糕”。

由于这种炸糕皮酥脆嫩,馅细腻香甜,所以很受食客的欢迎。

天津风筝魏:魏元泰生于清同治十一年, 父亲魏长清, 是鞋行手艺, 当过店员, 做过摊贩。

他生有三个儿子, 一个是鞋匠, 一个是木工, 魏元泰年最幼, 曾读书于私塾, 因家计困难退学,十六岁到蒋记扎采铺当学徒, 学做风筝, 四年期满, 由他父亲给他张罗开设了一个扎采铺, 起名叫长清斋, 从此他就以制做风筝为业。

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于民间,明清时期更是广为流传。

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毛竹、绢、纸、矿物颜料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中可以看到,在当时,天津就已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了。

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民间美术品,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期间,经过创始、乃至世界认可。

令人万分喜爱。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