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基础知识测试试卷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视其缶()曩()殚其地之出()挛腕()弛然()顿踣()生日蹙( ) 啮人()挛腕()瘘()隳()突恂()恂而起而骇()者腊()之以为饵熙熙而乐()以俟()夫当()其租入谨食()之死者相藉()几()死者数()矣退而甘食()其士之有更()苦役号()呼而转徙()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3、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A、君/将哀而生之乎?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4、《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
5、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________。
6.从全文看,蒋氏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____________的罪恶现实,并卒章显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
7.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看出来。
阅读完成8~26题。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②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解释加粗部分字词。
①貌若甚戚者()若毒之乎()②安敢毒耶()孰知赋敛之毒()③哀而生之乎() 叫嚣乎东西( ) ④则已后矣() 可以已大风( ) ⑤呼嘘毒疠() 号呼而转徙( ) ⑥触草木,尽死() 以尽吾齿( ) ⑦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乡邻之生日蹙( ) 9.指出加粗词用法。
①哀而生之乎() 殚其地之出( ) ②向吾不为斯役() 其印为子群从所得( ) ③汪然出涕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④吾父死于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10.写出加粗词古今义。
①今死于此古:今:②吾疑于是古:今:虽尝⎧⎨⎩⎧⎨⎩ ③汪然出古:今:④吾不为斯涕向⎧⎨⎩ 古:今:④吾不为斯役古:今:向⎧⎨⎩⎧⎨⎩ ⑤以尽吾古:今:⑥寒暑古:今:齿犯⎧⎨⎩⎧⎨⎩11.指出加粗词在文中意思的变化。
①乡邻之生日蹙( ) ②竭其庐之入( ) ③殚其地之出( )④甘食其土之有( ) ⑤岁赋其二( ) ⑥腊之以为饵( )12.写出下列“而”字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④吾恂恂而起( )⑤而吾蛇尚存( )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 )⑦人不知而不愠( ) ⑧面山而居( )13.写出下列“于”字的意义或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吾祖死于是( )14.写出“以”字的意义。
①可以已大风( ) ②今以蒋氏观之( )③以捕蛇独存( )④以啮人无御之者( ) ⑤太医以王命聚之( ) ⑥以尽吾齿( )15.写出“其”字意义和用法。
①当其租入( ) ②视其缶( ) ③今其室( )④其真不知马也( ) ⑤专其利( ) ⑥竭其庐之入( )16.写出“焉”字意义和用法。
①时而献焉(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争奔走焉( )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7.译句。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苛政猛于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段中蒋氏大戚,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赋而“大戚”,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矣。
19.选段①中有一句话是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一个中心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突出“复吾赋不幸之甚”,选段①运用对比。
先用假设句__________________领出这一层,然后用乡邻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对比;接着用______________又领出一层,用乡邻_______________与吾_______________对比。
通过一“昔”一“今”的乡邻遭遇的不幸与蒋氏的难言之隐的“乐”对照,自然用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①中说“非死则徙尔”。
这里“死”和“徙”都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 。
选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课文二段中“专其利”相照应。
22.蒋氏捕蛇12年,“几死者数矣”,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表面上是庆幸,却蕴含着凄苦之情,乡村中十室九空,亦可谓百无聊赖,然而蒋氏自陈心曲的一大段话是一种___________的情调,惟其不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但蒋氏一岁中犯死者二,哪有什么“甘”?不受悍吏逼租之苦,算是苦中有“甘”,这种______________(用《石壤吏》中句子回答)的感情,包含着巨大的隐痛。
24.蒋氏不以捕蛇为苦,反“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思路:①__________→②募蛇→③_________ →④捕蛇者→⑤_________→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文章以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达到了写作目的。
28.本文行文曲折顿挫,处处出人意料。
它们依次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结论→引孔子的话设疑“吾尝疑乎是”→接着写“犹信”。
29.如蒋氏同意了作者“更役”、“复赋”的劝告,对本文的主题表达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甲)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乙)当时赋敛烦苛,民不聊生。
子厚感怆于中,因藉捕蛇之言立论,以规讽当世。
又,按此篇亦是空中结撰,不必有捕蛇之人,不必有捕蛇之事,妙在将赋敛之毒于蛇处,俱借蒋氏之口中说出,作者只加“孰知”二字,全不费力。
(注释甲:式,同轼,用作动词,扶着车轼。
一,副词,实在,的确。
重,重叠,多数。
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小子,老师称学生。
乙:怆,悲伤。
以规讽,怆于中,内心深处。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A.使子路问之()B.小子识之()C.然()D.何为不去()E.哭于墓者而哀()F.今吾子又死焉()G.民不聊生()H.因藉捕蛇之言立论()②说明下面句中“也”表示的语气。
A.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B.何不去也?()C.苛政猛于虎也!()③甲文中的“夫子”、“小子”、“子”各依次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柳文、甲文与乙文有什么区别?(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说明)柳文、甲文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乙文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柳文与甲文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写出两条即可)A、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柳文和甲文都有“苛政猛于虎”,但作用不同,在柳文中是用做立论的__________,而在甲文中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