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有感5篇【篇一】我们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同志,立志改造世界,或者说进行社会实践,或者说按照严密的理论推导指导工作,却往往出现跟预期效果大相径庭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那些唯心论者我们就不说了。
很多同志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用了非常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可是还是不成功。
为什么呢?这是我非常迷惑的地方,相信不少同志也有同感。
通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关于上述观点,我想对于唯物论者来说不难理解。
可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并不是件件成功。
我们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儿就知道了。
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单位组织羽毛球比赛,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基础就报名了。
同时报名的也有我的一名好友。
他没什么基础,虽然个儿高腿长,但总也打不过我。
为了备战,我们都开始进行训练。
为了有更好的训练效果,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老师是有准备的人。
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四】阿•安•普罗安特曾说过: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我们也曾老生常谈一般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真正能够为成功付诸努力和实践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知与行,可谓是摆在成功者、失败者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挑战亦需要莫大的勇气,往往是形成退十步者在退百步者面前为傲的丑剧,岂不可笑。
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这样提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每一项认知的形成都是伴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所形成的,而无论发展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在过程中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
当结局产生,是收获,还是教训,都会一一呈现,而这些是在有行动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光靠个人幻想所不能实现的。
我们不能奢望每一次的行动都能收获成功,只能期望于让经历化成磨炼,把每一次行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片面的、粗浅的所得一一积累和沉淀,当量变化成质变,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所获。
在《实践论》中同样对此作出了解释: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让以上观点更加可靠,定义天才可以用到另一个解释,即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总结和反思,因为这世上本没有“常胜”的概念,但能够无论是在失败,还是成功之后,都会总结和反思的人,一向会受到“成功”的青睐,获得成功的几率也比一般人大很多,可谓是付出总会有收获。
列宁曾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这就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中国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领进门是第一步,在这之后还有九十九步要走。
同样,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在师傅的余荫下更不会成才,只有在进门之后继续开始自我修行,走不同的路,经历不断的打磨、不断的验证,浪里挑沙,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对于人的理论认识如何从实践中产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有着生动地阐述。
认知这一过程,对我们当下的青年如何在新时期发挥作用同样有着不小的警示和提醒。
在文中,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这样被阐述的。
最开始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经过人们在实践中对感觉和印象的反复和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这一阶段认知过程己经初步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并且事物的全体、内部联系以及在数量和性质上都有了不小的差别。
循此继进,通过运用判断和推理等认知方法,就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到了更为重要的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
总的来说,认知的过程就是社会的人在生产和阶级斗争中,经历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
认知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但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践。
真如文中阐述的那样:“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有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但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是“可以到现场,就决不到会场”的人,是明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人。
这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并亲力亲行,做到了知与行的结合。
文中同样这样阐述到:“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我们青年,作为为新时代里的“新秀才”,认识世界的方式决不能是从“徘徊于实践中的人”那里获得一些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是要在新时期敢为践行的先锋,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去努力,去拼搏,按照党的要求,把自己锻造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青年毛主席曾这样告诫我们: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中,在此去圆梦的过程中,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需要刻苦锤炼新本领,用新时代的标尺审视自己,在新征程的熔炉中锻造自己,并争取早日具备与时代发展大势相适应的眼光思维、格局视野、能力素质、胸怀气度、意志品格。
实践出真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扛起新时代重任,更应该干字当头、一干到底。
我们应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紧紧盯住宏伟蓝图,持之以恒地苦干、实干、科学干、创新干,在新时代的宽广沃土上辛勤耕耘、奋勇开拓、建功立业。
【篇五】《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
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国青队退役的队员。
我一周去上两次课,老师的各种讲解都理解得挺好,课上也认真训练。
我这个好友呢,对我这个方法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说没啥用。
三个月后参加比赛,结果我小组没出线,他晋级四强,成为我们那届全河羽毛球赛的最大黑马。
后来我向他请教秘诀,他说,也没啥秘诀,就是天天打。
回来之后我就深刻反思。
我用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为什么反而落后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国青队教练的知识不可能有什么大的错误,反倒是我好友的理论常常被球友们纠正。
可是实际情况是他练习效果最好,我的反而很差,进步很慢。
对比毛泽东《实践论》的结论,“从感性认识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后来发现,其实前面都没有错,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出问题了。
不是出错了,而是没有改造成功。
就是“知道了”,也“做了”,但“没有做到”。
说简单些,就是知道做不到。
我想很多的同志也在实践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不是大家没有掌握正确的理论,也不是没有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落实理论的最后一步——改造客观世界这个环节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