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造理论对中国企业的指导
09行政管理班覃凯
【摘要】: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在经济得到了较短的复苏后,由于各种环节的原因又跌入衰退的状态。
于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即《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
这是美国和西方的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一场重大的革命,这一理论的诞生突破了以前的分工理论,提出要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对企业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我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再造;重新设计;市场链;流程
上世纪80年代的末期开始,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造成知识爆炸的情况,使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使得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方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这种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必须进行变革,企业再造理论的提出就是这种变革的产物,该理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管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之一。
一、企业再造理论的含义
1993年,《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的出现,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一场工商管理革命。
这一理论的作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所提出的“再造工程”,就是指“为了跨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生产速度等现代企业的重要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
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能够适应新的全球性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营运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也就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创新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管理学中的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这将是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二、企业再造理论的背景
1.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作用。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直接导致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的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运作方法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知识经济在社会诸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这种核心地位,表明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产品的小批量、人性化、个性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与西方工业时代产品生产的大批量、共性化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仍然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这一环境竞争挑战,这对企业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西方的管理专家用3C理论讲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
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竞争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
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3.美国企业受到来自日本、欧洲的挑战
日本从1983年起连续多年名列国际竞争力第一,欧洲也对美国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正如哈默和钱皮在《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中所说的一样:“20年来,没有一个管理思潮能将美国的竞争力衰退倒转过来,如目标管理、多样化、Z理论等。
”美国的工商和企业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扭转这一局面,再造理论正是这一需要的产物。
三、企业再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企业再造理论直接对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分工理论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持续发展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第一,分工理论
将一个连贯的生产流程分割成几个分开的片段,既导致劳动者的技能愈加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械附属,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交易费用因此会大大增加。
第二,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作为企业组织的主要形态的科层制将人分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索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权,也大大束缚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企业再造理论首要的内容就是恢复业务流程的本来面目,对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进行变革,用崭新的、高效的流程替代传统的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流程。
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原有流程进行效能分析,科学、合理设定流程改进方案,并以此对企业整体进行改造。
通过改革,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具有十大特点:(1)工作单位发生变化——从职能部门变为流程执行小组;(2)工作变换——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3)人的作用发生变化——从受控制变为授权;(4)职业准备发生变化——从职业培训变为学校教育;(5)衡量业绩和报酬的重点发生变化——从按照活动变为按照成果;(6)晋升的标准发生变化——从看工作成绩变为看工作能力;(7)价值观发生变化——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8)管理人员发生变化——从监工变为教练;(9)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等级制变为减少层次;(10)主管人员发生变化——从记分员变为领导人。
四、企业再造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再造理论的研究,对比中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企业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竞争。
美国和西方的发达国家通过对企业再造理论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操作,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得到了新的突破。
作为管理学前言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我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这一理论将大大地改变企业基本的管理理念和基本的管理思想。
因此,必须将企业再造理论引入中国,使其能深刻影响中国的企业管理。
目前我国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企业再造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的研究上,我们应该能认识到企业再造理论对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的突破。
与此同时,也应该从我国的具体历史背景相结合。
我国企业有自己的特殊历史背景,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是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是中国一大特色,而经过不断的发展,渐渐地向工业大国发展。
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信息技术使中国又要向这一方面迈进。
因此,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再从工业
化向信息化发展,使中国经历双重过渡。
企业发展也就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任务。
第二,中国企业目前处于转型的时期,也就是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的运行也很不规范,企业自身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我国有众多的企业,但是很多是质量发展不平衡,有手工式的作坊企业,也有创新技术以及高科技技术企业,参差不齐。
就算是一个企业内部,即使有先进的技术理论,但是由于生产管理的方式跟不上,也使得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我国要引进企业再造理论,首先要把握好我国企业的状况,要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
决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企业再造理论,毕竟国家的体制不同,历史背景也不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企业要再造,那首先要包括在其本身市场主体的再造,也就是要使其符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使其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并且,企业组织、产业的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管理的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些我想应该都要进行改造。
除了理论的学习研究外,重要的直接的就是要实践。
我国目前能够有能力对自身进行再改造的就是那些大中型的企业,特别的是那些与国际接轨,参与到全球竞争的企业,也纷纷对自身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了重组和再造。
企业再造提出了三条基本的指导思想:(1)以顾客为中心。
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满足顾客的需要。
恢复了流程的整个面貌,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使每位负责流程的人员充分意识到,流程的出口就是向顾客提供较高的价值。
(2)以员工为中心。
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发行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
(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重组流程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IBM信用公司通过重组流程减少了9成的作业时间,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增加了100倍的业务量。
因此,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促进我国企业的再造,那么将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因此,首先以顾客为中心,就能把握好企业生产业务的方向,再通过内部各环节的改造,重新组合各个结构,把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放在第一位;其次一员工为中心,时刻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学
习,掌握全面的技能,确保企业与时具进,健康地发展。
为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流程的改造,也就是重组,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有很大的提高。
我国的企业要借鉴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和实践该理论,通过其指导思想来不断地实现企业的再造,总之,企业再造理论满足了通过变革创造企业新活力的需要,这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企业再造的研究中,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企业再造的实践中。
当然,企业再造还在继续发展。
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必将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必将推动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