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专项训练、单选题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实验室应将钠保存在煤油中B. 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都要检漏C. 可用酒精代替 CCl 4 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D. 金属镁失火不可用水来灭火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经水湿润的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B .将 4.0g NaOH 固体置于 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 1.000mol L ·- 1NaOH 溶液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 SO 2 3.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BCD混合浓硫酸和乙醇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NO 2 气体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4.根据 SO 2 通入不同溶液中的实验现象 ,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溶液现象结论A含 HCl 、BaCl 2的FeCl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 2有还原性B H 2S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SO 2有氧化性 C酸性 KMnO 4 溶液紫色溶液褪色 SO 2有漂白性D Na 2SiO 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酸性 :H 2SO 3>H 2SiO 3C .用装置甲蒸干 AlCl 3溶液制无水 AlCl 3 固体A.AB.BC.CD.D5.,( )A. 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 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 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 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 ,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6.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7.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 KB .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 .装置 c 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9.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实验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 Cl 2 通入碳酸钠溶液中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 MnO 2 C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A. 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定 CH 3COONa 溶液的 pHB.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乙醇(沸点为78.3℃)和苯 (沸点为 80.1℃ )的混合物D. 用 Na 2CO 3 溶液鉴别 CaCl 2溶液和 NaCl 溶液和稀硫酸11.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 I -的 Cl 2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 I -后的 Cl 2 尾气12.( )选 项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A向苯酚浊液中滴加 Na 2CO 3溶液 ,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 H 2CO 3的酸性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 CCl 4,振荡后静置 ,上层接近无 色,下层显紫红色I 2在 CCl 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 的溶解度C向 CuSO 4 溶液中加入铁粉 ,有红色固体析出 Fe 2+的氧化性强于 Cu 2+的氧化性D 向 NaCl 、 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AgNO 3 溶液 ,有黄色沉淀生成K sp (AgCl)> K sp (AgI)13.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实验 现象 结论A某溶液中滴加 K 3[Fe(CN) 6]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原溶液中有 Fe 2+,无3+FeB 向C 6H 5ONa 溶液中通入 CO 2溶液变浑浊 酸性 :H 2CO 3>C 6H 5OHC向含有 ZnS 和 Na 2S 的悬浊液中滴加 CuSO 4溶生成黑色沉淀K sp (CuS)< K sp (ZnS)C. D.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15.下列制取SO2 、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A. AB.BC.CD.D17.实验室用H2还原WO 3制备金属W 的装置如图所示(Zn 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 4 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B. 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C. 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 ,再停止加热D. 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参考答案1. 答案: C解析: A. 钠能和氧气、水反应,故应隔绝空气保存,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故可以保存在煤油中,故 A 正确;B. 用于盛装液体并带塞子的仪器使用前都需查漏,故分液漏斗和容量瓶使用前都需查漏,故 B 正确;C. 酒精和水互溶,故不能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故 C 错误;D. 金属镁能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气会引起爆炸,故不能用水来灭镁火,故 D 正确。

故选 C.2. 答案: D解析: A. 用经水湿润的pH 试纸测量溶液的pH ,原溶液被稀释,若为酸或碱溶液,会影响测定结果,故 A 错误;B. 应该在烧杯中溶解NaOH 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故 B 错误;C. 氯化铝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HCl,HCl 易挥发,蒸干AlCl3 溶液无法获得无水AlCl3 固体,故 C 错误;D. NaOH 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且不与乙烯反应,可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故D 正确;故选: D 。

3. 答案: B解析: A 、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故 A 错误;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 B 正确;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就长进短出,故 C 错误;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 D 错误;故选B4. 答案: C解析: A.混合溶液中SO2 被FeCl 3氧化生成SO42-,再与BaCl 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2的还原性, A 正确; B.SO 2与H2S在溶液中发生反应SO2+2H 2S=3S +2H 2O,体现了SO2的氧化性,B正确; C.SO 2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这是SO2在酸性溶液中还原KMnO 4生成Mn2+ ,体现了SO2 的还原性,C错误;D.SO 2与Na2SiO3 溶液产生胶状沉淀,根据较强酸制较弱酸,可得结论酸性:H2SO3 > H 2SiO3, D 正确。

答案选C。

5. 答案: D解析: A. ①中的碎玻璃不与浓硝酸反应.但仍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氮和氧气, A 正确; B. 通过 A 分析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氮和氧气,所以②中红棕色气体可能来源于硝酸分解,即不能表明②中的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 B 错误; C.实验③中木炭没有与浓硝酸接触.浓硝酸没有被加热,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只能是挥发出的硝酸蒸汽与红热木炭反应或是挥发出的硝酸受热分解,从生成的二氧化氮看,都是来源于HNO 3中+5价氮元素,所以红棕色气体是还原产物,C正确; D.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红热的木炭可能与氧气反应产生了CO2,且③中木炭和浓硝酸并没有接触.因此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 错误。

6. 答案: B解析: A.FeCl 3与Fe反应生成FeCl2,2FeCl3+Fe=2FeCl2,此过程中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A 不符合题意;B. MgCl 2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MgCl 2+2NaOH=Mg (OH)2 +2NaCl ,过量的NaOH 溶液可用HCl 除去HCl+NaOH=NaCl+H 2O ,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B符合题意;C. 部分氯气与H2O 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反应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C 不符合题意;D. NO2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

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应选 B 。

7. 答案: A 解析:乙烯中含碳碳双键,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紫色褪去,所以静置后溶液并不会出现分层的现象,故 A 项错误;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会发生反应2Mg+CO 2 =2MgO+C ,集气瓶中产生的白烟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镁,黑色颗粒是碳,实验现象和操作相匹配,故 B 项正确;盐酸和硫代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O3+2HCl=2NaCl+S+SO 2+H 2O,故现象为有剌激性气味产生,生成的沉淀会使得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和操作相匹配,故 C 项正确;FeCl3溶液是黄色溶液,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亚铁离子呈浅绿色,故黄色会逐渐消失,KSCN 溶液只和三价铁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故加入过量铁粉后再加入KSCN ,溶液颜色不会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

8. 答案: D解析: A 项、若关闭K 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 ,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 A 正确;B 项、装置 b 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 B 正确;C 项、装置 c 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 C 正确;D 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 D 错误。

故选 D 。

9. 答案: A解析: A 错,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生反应:Cl2+2Na2CO3+H2O=NaCl+NaClO+2NaHCO 3,不能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B 对,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C对,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析出。

D 对,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应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以制备二氧化硫气体。

答案选 A 。

10. 答案: D解析:A.湿润的pH 试纸测溶液的pH,溶液被稀释,所以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CH 3COONa 溶液的pH 结果会偏小,故 A 错误;B.互溶且沸点不同的液体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乙醇(沸点为78.3℃)和苯(沸点为80.1℃)的沸点比较接近不能蒸馏分离,故 B 错误;C.铁离子能氧化碘离子生成单质碘,淀粉-KI 试纸遇到碘水和FeCl3 溶液都会变蓝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 C 错误;D.碳酸钠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与NaCl 溶液不反应,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现象不能,所以能用Na2CO3溶液鉴别CaCl 2溶液、NaCl溶液和稀硫酸,故 D 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