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实验报告反思与总结(3篇)

数学实验报告反思与总结(3篇)

数学实验报告反思与总结(1)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数学实验报告反思与总结(2)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六年多,这是一次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改革于一体的全面变革。

随着课程教材的全面使用,课程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课程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课程因素所致,这些矛盾和波折是改革中的必然现象。

教师们对新教材的感受最真切,以他们的视角比较新旧教材,能从实践层面更真实地认识课程,更及时地发现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一、实验现状总结xxxx年秋季起高密市进入国家新一轮课改实验,我们强化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学习上级领导有关课程改革的讲话及有关课程专家的论著,通过听专题讲座、组织讨论座谈、外出听课、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途径和方法,建立起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并初步了解所有学科新教材体系,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

广大教师学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了解自己所任年级段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并能进行体现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整理出的目前的实验现状。

1.教师对《标准》的了解。

《标准》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新课程的标志。

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四大依据,《标准》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但从体例到内容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课程标准熟悉程度的调查中,36%的教师表示自己仔细阅读、思考过课程标准;62%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课程标准的仅占2%,而且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是因为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为了应付相应的考试。

教师普遍认为,与“大纲”相比,“标准”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更大、弹性更强;“标准”强化指导意义,弱化了操作意义。

“大纲”时代,“依纲靠本”是教师教学的准则,“大纲”按年级详尽地列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就是执行者,而“标准”是粗线条的,按制订者的愿望,“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彰显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艺术、获得素质提升”。

然而,据我们的调查,“标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性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上述境界。

由于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因,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而“创造空间”“弹性”反而成了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的障碍。

使用“粗线条”的课程标准做指导,教师普遍感受教学“很累”。

2.对新教材的认同性。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是虚的,教材才是实的,因为教师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主渠道。

在他们眼里教材就像剧本,这出戏改成什么样了,关键在于剧本的变化。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认为新教材变化很大的占%,认为变化有点大的占%,认为变化不大仅占%。

喜欢新教材的占96%,说不喜欢的占2%,说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占2%。

教师喜欢新教材的理由主要有:“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

认为新教材有不足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有些内容偏难。

有的知识面涉及广,难点也多(如低年级中“时间”“人民币的认识”);“数列”“立体图形”的渗透学生较难理解;由于题型开放,条件隐藏,有的题目增加了无关信息,低年级学生识字又少,增加了题目的复杂程度。

(2)有些形式上的多样化反而华而不实,冲淡了数学味;个别题目重形式不重培养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3)教材编排有的地方不太合理,知识跳跃性较大。

(4)教学目标难把握,由于开放与灵活,教师对有些内容的编写意图难以理解,心中不踏实;虽然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对课本作二次开发,但“不要把我们普通教师都看成特级教师”。

(5)有些教材要求组织的活动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人民币的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较少,农村家长又不太配合)。

(6)由于教学资源缺乏,班额大,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优势,学生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个别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适应困难,后进生丧失学生数学的信心。

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是为高素质教师和优等生编写的。

应该承认,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和以传统数学教育价值观审视新教材,可能使教材的不足放大了。

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所谓好教材,不是专家一厢情愿即可,适应大多数学生,同时面向教师群体的现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当然,完善教材,使其既保留传统优势,又恰当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3.对新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按课标要求把握教材,%认为能基本把握,%认为不能把握。

在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结果比较分散:11%的教材认为是教材系统性不强的原因,%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3%由于教材意图在教学中不好落实,21%因为学生难以掌握新增内容与教学要求,而27%认为是由于课程资源缺乏。

在对使用新教材,教师的教学负担与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否变化的调查中,%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加重了,认为变化不大的占%,认为减轻的仅占%,而认为学生负担加重的占%,认为减轻的占%,认为变化不大的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