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称辽。

3.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出示契丹兴起形势图。

(三)契丹政权建立后采取的措施与影响
1.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影响:国力不断增强。

出示契丹文字与货币图片。

相关史事:介绍契丹的兴起。

(四)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1.辽宋和战的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出示幽云十六州地图。

2.辽宋和战的史实
战: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渊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和:澶渊之盟:澶渊之战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相关史事:介绍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学生观看图

学生结合课
本勾画集中
军权的内容
学生在课本
上勾画澶渊
之盟的内容
图片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掌握
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影响:澶渊之盟后的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积极:澶渊之盟之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景象。

消极:宋辽和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出示澶渊之盟与寇准的图片。

二、宋夏和战
(一)西夏建立
1.建立背景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建立
(1)时间:11世纪前期
(2)建立者: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

(3)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4)建立后采取的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小组讨论总

学生读课本
了解相关史

并在课本上
勾画相关内

培养学生的合
作探究能力
文字。

出示西夏文字的图片。

(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2.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
夏遭受很大的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结果: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学生读课本了解相关史实
并在课本上勾画相关内容
课堂小结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
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
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学习了解宋辽、宋夏关系的主流是和,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