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一)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

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

58岁就吐血而亡。

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

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

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

”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

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

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

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__ 面对__ 的无奈,____ __.(备选人物:韩愈袁隆平贝多芬海伦.凯勒)(二)心存畏惧古往今来,似乎拥有无畏精神的人皆被冠以了“英雄”的称号。

荆轲孤身刺秦,赵子龙万军中勇救阿斗,关云长单刀赴宴,此乃无畏;李贽批判封建制度,康有为施行“维新变法”,邓小平“改革开放”,此仍为无畏。

因此,有人提出:人应是无所畏惧,应有“大无畏”的精神,应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气魄。

而我认为,胆略过人自然是好事,但在人的心中,仍应尚存一丝畏惧。

这里的畏惧“畏惧”,不是谨小慎微,畏畏缩缩;而是如履薄冰般的谨慎,战战兢兢的体察,小心翼翼的戒惧,如负泰山的责任;而且这份“畏惧”更多的应偏向“敬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外界人和事物的尊重敬畏之情。

人应畏惧自然。

自然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人类去汲取,又有太多的哲理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究:“乌鸟反哺”、“春去秋来”、“落花流水”……大自然犹如一位襟怀博大的老者,又似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

他的学识智慧是人所不能及的:“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滴”;他的作品是令人唏嘘惊叹的:盘根交错的虬枝,浅吟流淌的溪水,万籁俱寂的黄昏,旭日东升的清晨;他的威力强大,无人能敌:以天地为躯,以日月为眼,翻手成云,覆手为雨……这样的大自然,难道不值得我们畏惧吗?因为这份畏惧,我们才不敢与之为敌,而一直充当着保护者、呵护者的身份;因为这份畏惧,才有了“科学发展观”,有了“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国策,才会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应畏惧对手。

大概会有人质疑:“畏敌岂不是胆怯?岂不会‘不战自败’?”非矣,所谓的“畏惧对手”,应是正视对手的实力,不盲目自大,目中无人。

面对对手,我们应多一丝畏惧,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优劣分析,领略制胜的关键。

敬畏对手,会使我们少一份骄傲,多一份谨慎,多一丝获胜的机会。

因为敬畏对手,拥有自知之明,楚汉相争中,刘邦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终大势所趋,拨乱反正,建立汉朝;相反地,曹孟德正因为缺少了这份对对手的敬畏,狂妄轻敌,而受赤壁重创,在自己的漫漫程征上,烙下败笔。

畏惧是一种认知的底线。

因为少了畏惧,所以违章违纪甚至犯罪频频发生,正气不鼎,邪风肆虐;因为少了畏惧,所以人类在毁灭着自己,天不再蓝,水不再绿,山崩地裂;因为少了畏惧,所以神圣和正义得不到崇尚,便有了假药、假酒……畏惧是一份谦和的态度。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此表明自己对天的敬畏之情;孔子强调的要“知天命”,就是心存敬畏,并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畏惧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是一份“可远观而不可亵渎”的庄严。

一生,于历史的长河相比,那就是一瞬。

倘若在这一瞬能恪守畏惧的情怀,我们便将拥有明媚的心房;心存畏惧,你绝对不会因此而卑微,反而会在困难与对手面前,变得更加强大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第五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4.为什么说在对手面前心存畏惧,你不仅不会卑微,反而会更加强大?5.阅读6、7两段,归纳出心存畏惧的人应该如何做人做事?(三)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汪金友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

”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

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

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

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

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

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

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

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

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

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

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

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6. 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3分)27.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28.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四)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

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递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在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

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

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

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

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粗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

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定责任,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

有了青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

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与责任相联结。

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

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