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12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北京的独特文化魅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该课程主要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全面展现了北京文化的非凡魅力,为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授方式,配以影像资料与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展现北京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实地去体验北京文化的魅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讲北京历史发展沿革
一、掀开北京历史第一页的先民
二、燕、蓟时期的北京
三、辽、金、元时期的北京
四、明、清时期的北京
教学重点:元明清北京城的变迁
第二讲传统生活空间(上)——皇城、皇宫与王府
一、昔日城中城
二、风流王府宅
三、皇宫王府今安在
教学难点:皇城建筑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讲传统生活空间(下)——胡同与四合院
一、穿越时空的经脉
二、中国的“盒子”
教学重点:四合院的伦理文化特征
第四讲传统信仰空间(上)——坛庙建筑与祭祀仪式
一、北京坛庙概说
二、天坛祭天
三、地坛祀地
四、其他坛庙
教学重点:国家祭祀典礼的意义
第五讲传统信仰空间(下)——寺观、教堂与宗教信仰
一、概说
二、白云观(道教)
三、雍和宫(佛教)
四、妙峰山(民间信仰)
五、牛街清真寺
教学重点:传统信仰空间的文化意义
第六讲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北京的多民族文化融合
二、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北京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性
第七讲传统节日与节庆仪式
一、春节、元宵节
二、清明节、端午节
三、中秋节
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传承
第八讲京味文学
一、元以前的北京文学
二、清代京味文学
三、老舍
四、当代京味文学
教学重点:京味文学的独特性
第九讲京味艺术
一、八旗子弟书
二、老天桥八大怪
三、智化寺京音乐
四、新北京曲剧
教学重点:天桥文化
第十讲老北京服饰
一、剃发易服令
二、清代服饰
三、民国服饰
四、50年代后的北京服饰
教学重点:剃发令与清代服饰的变化
第十一讲老北京的各行各业
一、戏剧业
三、典当行
三、理发业
四、澡堂子
教学重点:戏园子文化
第十二讲老北京的游戏
一、放风筝
二、冰戏
三、遛鸟
四、斗草簪花
教学重点:八旗文化
第十三讲当代北京文化建设
一、当代北京文化建设
二、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重点:北京文化的新发展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由考勤、论文写作获得。
期末考查占70%,形式为开卷考试或论文写作。
六、主要参考书
[1]刘勇.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哲文.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军. 城记.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侯仁之.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5]侯仁之.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