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的共鸣技术
民族民间唱法的共鸣应用技术很有特点,但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理论文件中很少有歌唱共鸣的专门论述,即使是现在的许多民歌演唱家和教育家,也多借鉴西洋声乐理论。
从民族民间唱法技术的歌唱共鸣效果看,大体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
民族民间唱法的头声应用比较靠前,接近西洋靠前学派,头腔共鸣在声音中所占比便相对少一些。
这种方法是与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脑后音”指歌唱者发声时在适当的气息支持下,对整个声区采取较高的声音位置或声音响点,强调头腔共鸣作用(特别是在高声区),从而减轻喉部不必要的紧张度,使声音具有细致柔韧特点。
脑后音的技术常用于戏曲和民歌中高音区的深唱,配之以丹田之气,可获得高亢明亮的歌唱效果,声音集中,穿透力强,传的远。
2 、重视口腔共鸣。
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
民族民间唱法主要是凭借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
口腔共鸣在各部分共鸣应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腔技术。
民族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清晰度的极高要求,形成了特定的歌唱行腔技术。
从理论上讲,口腔共鸣的形成部位同时又是字音形成的部位。
古人吟诗就是把字中的韵母拉长,再赋之以音韵、声调的变化。
吟诗的语言技巧讲究的是口腔共鸣,不注重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相对而言,我国的传统唱法在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上,非常强调声音的靠前,靠前则声音明亮、清脆、婉转、声音随字转腔换调,百变不空。
口腔共鸣的大量运用在真声唱法中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