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

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

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与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地理信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但由于不同部门对于地理信息的侧重点不同,这就会导致地理信息的重复采集与资源的浪费。

为此,提升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统一性,合理制定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方式在实现信息交换、集成以及共享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章主要针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标签:地理信息;分类;编码;认识思考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个行业对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地理实体的编码问题。

目前,各个行业以及城市部门均拥有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各个部门与行业之间的地理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这就会导致地理信息的冗余性。

因此,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融合与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与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概述、特征与类型
基础地理信息是一种具有较强统一性的空间分析基础与定位框架的地理信息,其描述的地理要素主要包括交通、水系、管线、植被、图纸、政区、居民地以及空间定位基础等,因此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要想对地理实体与地理现象进行完整的描述,就要同时具备地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以此来准确的体现出地理实体的变化状态,并进行记录。

因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具有较为明显的属性特征、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类型
在幾何上,基础地理数据可以被抽象的具体描述为点、线、面三大类。

其中,点线面数据又可以根据其内容之间的差异性分为如下多种类型,例如,符号数据、文本数据、类型数据、曲面数据、网络数据以及样本数据。

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
(一)地理信息分类
信息分类不仅是人类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人们用于区别、认识以及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一种较为常用的逻辑方法[1]。

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信息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面分类法、有线分类法以及线面混合分类法。

上述分类方法主要是人们通过信息知识的组织、提取、分类已经管理才能够对信息进行全面的认识,充分的利用以及高效的检索。

线分类法具体是指各分类对象根据其特征与属性等相关分类基础,进行有序的层级划分,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且有序的分类体系。

该分类关系具体为种类相同是并列关系但不重复,上下级类属于隶属关系,比如我国当前的区划代码。

面分类法主要是将分类对象的若干特征与属性当中若干个“面”,每一个“面”又能够被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类目[2]。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需要来将多个“面”的类目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复合类目。

线面混合分类法具体是指同时使用线分类法与面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分类法为主要分类法,另外一种分类法则充当起信息填充与补充的作用。

(二)分类编码原则
(1)科学性。

分类编码要将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与管理作为首要的目标,并根据基础地理信息的属性与相关要素特征来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分类,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分类体系。

(2)体系一致性。

相同要素在1:500至1:000000比例尺的基础上,其在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分类应该具有一致性,编码具有唯一性。

(3)稳定性。

分类体系要将特征与属性最为稳定的要素当作分类的依据,并确保该要素在短时间内不发生大的变化。

(4)完整性与可扩展性。

分类体系已经对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的要素类型进行覆盖,其不仅可以反映出要素具体的类型特点,同时也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要素的相互关系,因此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并可以为代码结构的扩展留出余地[3]。

(5)适用性。

分类体系要对原有体系的衔接进行综合的考虑,要素名称要尽可能的沿用旧称。

(三)编码结构与方式
本文章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编码结构与方式为例,基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编码体系的服务单位与服务对象,考虑到编码体系的行业通用性与适用性,编码的主要依据为国家标准中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4],其参照信息为行业标准中的城市部件与地理信息等要素信息,以此来为相关基础数据的生产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用户对编码体系的使用与解读提供便利。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编码的基础原则,地理信息编码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四层编码方式,第一层为分析要素差异标识码,后面的三层在编码体系中分别是要素的大类、中类、小类。

对于城市编码来说,要采用7位数字编码,代码结构如下所示:
X(标识码)XX(大类代码)XX(中类代码)XX(小类代码)
标识码要分别赋值1、2、3、4、5,二三位表示大类代码,具体是指要素在编码体系中所属的大类,具体用01-99表示,并将其细分为:01-07,分别代表
定位基础、城市分区、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管线、社会服务部门以及城市水利,99则代表扩展类[5];四五两位属于中类代码,其具体代表的部件中类,具体编码方法要根据部件小类从小到大,由01-99的顺序进行编写;最后两位属于小类码,其实际代表的是代码所具体指的实体要素。

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编码的管理
(一)建立数据库与管理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主要是指属性表的建立、编辑与删除。

在创建新工作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创建了一个新的数据库。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属性表,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对属性表的结构进行管理,同时该系统也可支持用户增加、修改以及删除属性表等一系列的操作。

(二)关联图形与属性数据
在一般情况下,属性表与地物类二者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

因此,把地物的唯一标识符当作属性表的核心关键词,构建属性表记录与图形关联关系,就可以实现用户根据需求修改关联关系的目的。

(三)查询操作
查询操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属性查图形,另一部分是由图形查属性操作。

由属性查图形操作具体是指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属性条件来对相关地物信息进行查询,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属性查询地物是在构建语句的基础上实现的,其只用于显示属性统计的结果,并没有关系到图形。

由图形查询属性是根据地物空间位置的计算结果以及地物之间的关系来对图形要素属性信息进行查询的。

其具体分为范围查询与位置查询。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地理信息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这种形势下,大量的地理信息就需要被及时的更新,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于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科学性、规范性、间接性与广泛适用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社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以此来进一步增强编码体系的合理性,促进各个城市信息的有效流通,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周丽珠,周奎,雷雨.天津市陆海地理信息要素分类映射与编码方法[J].城市勘测,2016,(5):40-42.
[2]潘佩芬.铁路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62(12):
171-174.
[3]张浩.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前沿,2018,7(08):1318-1328.
[4]王小平.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6):119-123.
[5]周海燕,李宗华,黄新.基于要素和安全利用的地理信息分类方法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2):45-47,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