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日语专业调查商务日语专业行业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华企业有2万多家。
另一方面,1999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大学开始扩招政策。
在这些利好形势下,日语教育的发展也超乎人们的想象。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外语外贸类人才,这是亟待改革和探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拓宽毕业后就业途径,外语系组织了此次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获得了校友、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既宣传了外语系,增进了与用人单位的了解,又开辟了不少新的就业渠道,对明年毕业生市场供求状况也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时,还收集了用人单位对于我系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价值的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前言调查时间:2010年1月——2010年5月调查对象:本系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目的:通过对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方向调查,得知就业方向,掌握国际商贸企业一线岗位对日语技能的需求。
并且通过进行联系调查和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各单位所需的人才层次、所需专业、所需证件、所需条件等不同。
从而确定高职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依据,从而推动其他项目的改革。
二、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由于调查方面广,调查对象多,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我系将调查人员分成各个小组,分别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2. 联系调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找到一份满意的、合适自己的工作,更为了了解当前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我们以电话交谈等形式组织调查。
3、实地调研外语系左巧玲和周滢两位老师于5月8日至13日赴东莞深圳两地走访调研了部分企业,实地走访了共9家常年需要招收日语专业人才的企业,其中5家为日企,2家为民营企业,1家港资企业,1家台资企业。
本次调研采取了当面交谈及填写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三、调查结果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掌握了多方面的信息,而且总结出很多有利今后本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工作的对策或措施。
具体总结如下:(一)问卷调查情况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情况分析(表二)1、行业中需要招聘日语专业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业务员、各级助理、管理员、文员、翻译、生产管理、导游等。
从问卷调查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文员30%、助理25%、业务员25%、翻译10%、其他10%(含客服、跟单员、教师、导购等)。
从用人单位现有日语相关岗位数据来看:翻译30%、业务员25%、文员15%、管理员15%、生产管理10%、助理8% 、其他2%。
综上,业务员、文员、助理、翻译、生产管理这几个岗位占的比率比较大。
从调查得知分别具备的能力总结如下:日语对外业务员:具备熟练的商务信函写作能力,口语流利;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具备外贸业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员:具备良好的商务日语专业知识,良好的口语会话及书写能力;熟练操作(特别是日文系统)电脑等办公软件;能执行办公室日常行政事务,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贸易知识;有较好的沟通、协调及执行能力。
助理:日语听说熟练,能阅读、书写;能通过日文邮件及电话处理对日的日常业务,能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沟通、协调、执行能力能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
业务助理:还需辅助生产管理及业务上的工作翻译: 具备良好的商务日语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熟练操作(日文系统)电脑等办公软件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贸易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注重日语口语,具备电脑方面的技能,Photoshop等制作方面的技能。
生产翻译:还要熟悉产品专业术语及日常交流日语生产管理:熟悉生产环节,具备商贸知识和生产线管理知识,能熟练的运用日语与客户交流产品各部位的指示及做法。
管理员:能积极处理文件,能很好、很快完成交代的工作,有较强的人际处理能力。
能用日语跟日本客户、供应商交流,具备一定的商务写作能力和管理知识。
2、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为:会日语的营业人才,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开发设计人员,品质保证人员,机械电子类人才,采购人员。
(三)岗位对应的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在能力方面总结如下:1、从毕业生从事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来看(协调沟通能力70% 文件处理能力60%、英语∕计算机50%、组织能力40%、社会活动能力30%、日语翻译能力20%、日语口语能力20%、日语写作能力10%)。
日语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主要为:日语听说能力,翻译能力,英语∕计算机操作能力。
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为:协调沟通能力、文件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备职业素养: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上进心,责任心。
2、企业中比较看重日语人才的能力从用人单位看重的知识与技能这块数据来看(日语听说能力60%、翻译45%、解决问题能力45%、商务礼仪35%、商务信函写作30%、国际贸易25%、计算机10%、实践经验33%、拥有各种证书∕能力等级考试20%、专业对口10%、学生干部5%)。
企业中比较看重日语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为:非常注重日语口语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日语翻译能力,掌握良好的商务写作知识,具备商务礼仪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拥有日语等级证书及其他各种资格证书,实践经验。
3、目前毕业生普遍缺乏的知识与能力企业认为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为(日语交流能力57%、商务知识50%、人际交往能力43%、文件处理36%、计算机操作能力14%),学生认为知识最缺乏的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90%、日语交流能力75%、人际交往能力55%、计算机35%、旅游知识30%、文件处理10%)。
数据以及企业的建议得出:毕业生普遍缺乏的知识:商务知识、商务礼仪、旅游知识、计算机、国际商贸知识。
毕业生普遍缺乏的能力:日语交流能力,文件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处理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需要加强的有:实践环节、知识更新的意识。
4、优先“听说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中,不仅是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听说”能力都认为是重中之中,而且从各岗位的能力分析来看,无论是哪个岗位都脱离不了“听说”能力。
5、日语人才需要具备的主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企业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以上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来看(一)学生证书少、竞争力不强通过学生使用日语的比率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证书才没有从事相关工作。
就算从事日语相关工作,由于单纯使用日语的工作非常少,除了拥有日语等级证书外还需获得其他技能,因此要大力开展资格认证。
在系里推行资格证书(国际商务认证考证,单证员、报关员考证、导游证等)和职业技能鉴定(日语,英语等外语合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要专,技能要强,语言要精,突出听说”的技术型人才。
(二)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从“大学中所获知识和技能帮助最大的”这一项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校里最有帮助的不是日语相关的知识,而是其他方面。
就算毕业生从事了能使用日语的工作,两极分化也很严重,这与学生掌握技能程度的好坏有关。
语言能力掌握不好的毕业生只能从事接待和文件处理这些简单的工作,语言能力好的毕业生就可涉及翻译等工作。
在调查中,学生和企业都认为应该加强实践环节。
(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了解,是否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贸易的运作规则,是否懂得商务礼仪及商务谈判,这对企业的人才招聘有很大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能力方面突出重点,培养专业性、针对性的应用性人才。
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为:(1)设法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取得外企实战经验,并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教育与培养。
(2)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以保持课程能力培养方案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步发展。
对我系课程设置的建议为:(1)建议开设跟制造业相关的课程,因为日资在华投资的企业多为制造业,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利用日语做好相关工作。
(2)建议多开设实践相关课程。
(3)建议增加翻译实践课程的课时。
(4)建议开设国际物流和报关员,会计等相关知识的课程。
(5)应依据岗位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6)在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
(四)教学方法仍传统单一企业对教学方法的建议总结如下为:(1)改变传统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多采用采用现场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比如模拟公司情境展开教学。
(2)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
(3)课程开始前的对该课程的说明会。
(4)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
(5)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辅助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商务日语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过来教书的,商务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商务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调研中,大多数企业的专家认为,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先解决师资问题,可以送教师出去培训,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通过此次调查让我们对毕业生的就业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入开展这次社会调查活动,是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科技兴国的需要,更是我系发展的需要。
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我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得到长远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