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日期:2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弋阳县南岩镇中心小学郭东海摘要:这是一例关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
求助者是一名11岁的四年级男生,因学校生活不适应加之不良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形成攻击性行为。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经过收集基本资料,综合考虑求助儿童的特点,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在家长配合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咨询师采取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减少直至消除求助幼儿的不良行为,帮助其重新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模式,并对求助者行为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解决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分析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张杰,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
由该生班主任教师领来咨询室,言称无法管教。
身高大约1.40米左右,看起来很瘦弱,脸色苍白,头比较小,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高中毕业,以做不锈钢窗户为生,母亲初中文化,在家做家庭妇女。
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族无精神疾病史。
心理测验结果:《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08二、主诉张杰称,“讨厌老师,瞧不起人,对我不公平”;“讨厌同学,大家老是欺负我,看不起我”:“现在没兴趣学习”;“我没欺负人,都是别人先惹我”;“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然就吃亏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父母主诉:因为是独生子,家里非常疼爱,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凡事都由着他。
孩子三岁时,爷爷奶奶帮忙带过大概一年时间,像小皇帝一样伺候着,后来父亲发现这样不行,夫妻两人坚持自己带,与老人分开住了。
孩子读幼儿园时就比较好动,坐不住,与同学相处不太好。
读小学时,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课也不听。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为此已经转学三次了。
曾怀疑他智力不正常,带他到南昌医院看过,可医生说他智力正常。
平时在家喜欢一个人呆,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父母管教,就与父母争执,有时会与邻居吵架。
班主任处了解到的情况:该生成绩特别不好,又喜欢上课脱鞋(他左脚有六个脚指头),同学不愿和他相处。
他就经常故意拿同学的东西,或者故意打同学,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他一起玩耍。
可是他又不会和同学相处,一旦同学惹了他,他一定要报仇,非要把同学打一顿回来不可。
有一次,他竟然拿起一瓶刚买的可乐向同学使劲砸去,还好同学躲过了,结果把教室的玻璃砸了一个大洞。
其实就他课堂表现来说,只要你抓住机会表扬他,他也会很高兴,露出会心的微笑,会表现的更积极一些。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因为课前我都要求他们预习,熟读课文和生字。
我叫他站起来读生字,因为只有五个生字,所以他全都读对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
我当时就叫同学们好好表扬了他。
当他听到同学们的大声表扬“占浩杰,你真棒!”时,脸上顿时阳光灿烂起来。
那一刻,我真觉得他很可爱。
可没过几天,他就又掀起了一个轰动全校的大事件:那天刚做完操,一回到教室,班长只是批评了他几句,说他做操不认真,他就抓起班长的红领巾使劲往下拽,当时班长都被他勒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同学们赶快告诉了数学老师钱老师(当时我这个班主任去开会了),钱老师叫他赶快放手,可他就是不放手。
这时钱老师只好拿起讲台上的竹棍吓唬他:你再不放手,我就打你手了!可占浩杰还是不放手,这时钱老师就生气地打了一下他的手,没想到他突然伸出双手来抢钱老师的棍子,钱老师一不注意,棍子竟被他抢走了,钱老师想抢回棍子,可怎么也抢不回来,钱老师又叫来英语老师帮忙抢棍子,可俩个老师都抢不过来,钱老师还差点被他拉摔跤,这时钱老师火冒三丈,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就打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骂起老师来,说老师是神经病,是猪。
后来我闻讯赶来,他平时会听我的话,可这次我也抢不回他手中的棍子,也叫不到他去办公室,我只好请来德育室的童主任处理这事,童主任毕竟是个男老师,又人高马大的,终于把棍子抢掉了,可请他去办公室时,他就赖在教室地上不走,后来只好请来他爸妈把他接回去教育一周。
现在他情况有所好转,但对学习更不感兴趣了,隔三差五还是和同学打架。
四、评估与诊断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不稳定。
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攻击性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该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加上平时爱打架惹事,因而在班级里没威望、没朋友,长期受冷落;有时同学和老师也往往会由于思维定势。
使他承受一些不公平的指责:有时老师不能一视同仁,对该生要求过严,动辄惩罚,从而更引发其强烈的不满情绪,借攻击行为来发泄并谋求被承认和尊重的需要。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攻击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
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
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所处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和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提供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和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并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3.咨询时间及费用每周1-2次,每次60分钟左右,由于是学生不收费。
九、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巩固阶段七、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件与规则。
2)会谈,通过真诚、关注、共情、及理解技术与晶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温暖、安全的气氛,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其心理矛盾,了解其改变意愿。
3)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4)确定咨询目标。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作业:a."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与老师冲突"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取得老师的谅解和支持。
努力让该生融入平等、友好、互助的班集体中,以助其重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c.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咨询: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行为治疗仿同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老师冲突事件”,父亲与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谅解了孩子,孩子向老师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布置咨询作业:a.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