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漫设计与制作论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论文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完成期限:2014年2月25日至2014年4月20日姓名王志玲指导教师王树琴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职称副教授所在系数字艺术系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2月25日毕业设计(论文)地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背景调查与分析:在近年来由於电脑科技进步和电脑设备成本不断下降,以及应用软体越来越好用,还有电脑知识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使得用电脑来制作动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而且使用电脑制作动画的效果也非常惊人,藉由电脑动画来能够达到许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镜头或是难以展现的特效效果,因此无论是在电影特效方面的制作或是在广告的制作也越来越倚重电脑来完成.在动画的制作方面也不例外,已经从早期的手绘赛璐珞片,到现下甚至有全3D制作的动画电影,如Pixar工作室1995年的的「玩具总动员」,1997年的「虫虫危机」,1999年的「玩具总动员2」,2001年的「怪兽电力公司」,2003年的「海底总动员」,到今年的「超人特攻队」;Bluesky工作室2002的「冰原历险记」;梦工厂1998年的「小蚁雄兵」,2001年的「史瑞克」以及2004年的「史瑞克2」,以上的电影都是大量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电影,其效果非常好,有些影片甚至叫好又叫座.由此可知电脑动画制作的技术已然成熟,动画业也已从原来的劳力密集制作,到慢慢转变为技术资本密集.而原来的传统动画业,由於电脑制作动画的技术不断进步,使得许多后起的国家纷纷加入动画市场,其中表现最出色的就属韩国,韩国在政府长期努力之下,以不到十年的时间雄据了世界动画产业第三名的地位.除了韩国以外,中国国内也注意到卡通片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商机,也积极发展国有动画产业,这两个国家都配合著国家政策,都积极发展自制动画.也由於各个国家的加入,使得动画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时期,每年的动画长片也逐年递增,有鉴於此,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甚至于2002年设立了最佳动画长片奖来回应此一趋势。

当然,我们的课题——Flash动画也拥有着无可忽视的地位,如国外知名Flash 动画《人生路》,国内人尽皆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基本国内国外知名的小成本动画,都是用Flash制作,Flash动画的前景无法估量。

综观来看,在这几年算是动画业界重大的转变时期,也是动画市场每年正以9.75%的速度迅速扩大,制作方法也已从人工手绘制作逐渐转向电脑制作,逐渐变成了所谓的「无烟工业」.日本及韩国的动画产业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而美国,荷兰,英国等动漫强国,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动漫,这个没有能源消耗的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已经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经济支柱.而收视动画的年龄层也已从原来得低年龄层慢慢向上扩大,收视动画的国家也由於中国的加入,使得中国的十四亿人口成为最大的新兴市场。

在动漫系,在几位专业课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在对Flash动画这方面的领域也掌握了许多的关键技术,我们希望藉由这次的产业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动画市场的概况以及对动画制作流程能有进一步了解.并且希望了解Flash动画对传统动画的影响究竟有多深,以及从技术角度切入的我们,在动画产业之中,究竟是处在什麼样的位置,对於整个产业逐渐转型的过程之中,商机在那里以及产业的特性,我们都想藉由此次研究能有一番了解。

•需求分析:作为一款合格的Flash动画,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需求:•需要是积极向上的动画。

动画片,在我们90后的眼中,那代表着童年,动画从小时候就陪伴我们成长,一个积极向上的动画片引导着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设计精美。

如今人们的眼光很高,这不光体现在游戏上面,动漫上也是需要精美才会拥有喜爱它的观众群。

•故事引人深思。

一个好的Flash,可以引人深思,给予观众群正能量。

令人遐思。

•行业分析1.起源分析: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

现可考证,该词语出处为1993年创办的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与1998年创刊的动漫资讯类类月刊《动漫时代(AnimeComicTime)》,后经由漫友杂志传开,因概括性强在大陆地区的使用开始普及起来。

在中国以外,并没有此种说法。

国外习惯性将动画(anime)、漫画(comic)、游戏(game)三者合称作ACG,或加上轻小说(novel)合称为ACGN。

2.发展分析:上海联交所提供的资料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空间广阔。

据中国动漫协会估计,3年前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总产值仅117亿元。

目前年总产值为18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大量“洋动漫”占领了中国动漫市场,致使国内动漫市场份额不断丧失。

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

动漫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精神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全球发展迅猛。

2005年全球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已成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的第一大产业或支柱产业。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也正面临机遇。

一是政策强力支持。

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在积极稳妥推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等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

二是市场需求量巨大。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迅速上升。

据一家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市场的年需求规模至少为600亿元。

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调查统计,2006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万元,增长比重约为25%。

随着政府推动下国内动漫大产业的整体好转,各项针对网络出版法律规范的陆续出台,网络动漫行业发展将呈现良好势头,网络动漫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预计2010年,中国网络动漫市场规模将接近8000万元。

2006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预计未来仍将高速增长。

目前,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不过8.5万分钟,而中国动画播出市场需求约为每年20多万分钟,缺口巨大。

按照国内制作能力与较低收费标准测算,2006年动画制作收入70亿元,衍生产品收入145亿元,国际市场播出收入85亿元,合计达300亿元。

国家提出经过5年至10年时间,动漫产业至少要占GDP的1%,这意味着中国动漫产业未来至少具有1000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网络动漫出版一旦搭乘中国动漫产业飞速增长的快车,也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拥有众多的动漫爱好者,可以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十分巨大。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在互联网动漫出版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传统动漫行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动漫生产基地,与传统行业相依托,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将成为北京互联网动漫出版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我国,数字动画设计成为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数字媒体才刚起步,有一位数字动画设计爱好者表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动画、漫画中潜藏的财富等着我们去发掘,但在这方面,我们跑得有点慢。

总之,我国动漫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细节问题还有待于去深入研究、解决,在以后的发展之中,潜力是相当大的。

3.风俗分析:在许多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眼里,视觉意义上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本土化的标志性内容。

“中国元素”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落幕进而成了大众流行的公共话题。

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视觉意义上的“中国元素”的重要性和时尚性几乎不容质疑。

上世纪初,国人为了改变西方眼中愚昧落后的东方形象,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

陈独秀等人也因此提出了改良文人画,倡导西方写实绘画的主张。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革命文艺的退场,一批激进的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一面承接陈独秀的主张,高喊“打倒文人画”的口号,一面以高昂的姿态再次掀起学习西方艺术的浪潮,并逐步发展成为盲目的全盘西化。

一些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从西方当代艺术的发生现象和发展轨迹中抽取用以主观虚构中国当代艺术繁荣图景的叙述概念、建构模式和理论依据,并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中寻求与西方当代艺术现象相似的蛛丝马迹,物色、笼络和扶植符合自己预想的艺术家个体,将其各就其位,最终成功地创造出一部酷似西方当代艺术史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并推出了一批“青史留名”的当代艺术家。

这些非官方的当代艺术家既没有对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以及当下前卫艺术的文化背景和发生缘由进行客观地分析,也没有对西方艺术的方法论和美学观作深入探究,而仅仅停留在表象解读、形式复制和情绪发泄的初级阶段,因而完全没有资格和能力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平等对话。

由此诞生的“当代艺术”,表面上看,拥有全新的艺术视角、全新的图像模式、全新的视觉效果、全新的艺术流派和全新的艺术文脉,实质上既没有对西方艺术的文化养分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也没有经历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正面的碰撞与磨合,没有直面中国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遭遇的文化问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符合当代中国的审美观和价值体系,因而无法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

对西方艺术现象的简单复制和模仿或许对推介和普及西方当代艺术,以及使中国艺术家摆脱“文革”时期艺术观的束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审美基因也随之不断流失。

代表官方的艺术群体,在告别革命文艺之后,大多仍然沿袭前苏联现实主义或西方古典主义陈旧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或以西方现代艺术既成的语言形式(如点、线、面)或媒材表象(如:肌理)等现代元素来粉饰苍白的画面,或在语言形式层面进行浅层次的中西融合的探索实践,而没有把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气质很好地传承过来。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日益显露。

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生态相脱离变得愈加严重,摇摇欲坠的传统美学体系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之下不仅没有被激活,反而面临全盘坍塌的危机。

直至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开始反思,这反映出在埋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过程中被淡化的民族意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强和当代艺术的复兴逐渐苏醒。

遭遇多次断流的传统艺术有望被重新关注、挖掘、梳理、研究和传承。

然而,由于当前艺术界的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许多当代艺术家(也包括一些活跃于海外的艺术家)回避对民族艺术内在文化的关注和挖掘,仅仅借助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民族服饰、传统建筑的图式符号以展示民族特色或标明在国际艺术界的文化身份。

以西式话语方式命名的“中国元素”,其内容的实质是图式化的文化符号,而非艺术的内涵和文化的本质。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结构中,即便真的具备了少量几味中国文化的元素,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是仅仅贴上一个漂亮的文化标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