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疾病PPT课件
多次出血后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 • 骨髓细胞学检查:典型改变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及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严重者仅数小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M、PAIgG、 PAIgA一过性增高,PLT回升时迅速下降,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11
诊断标准
1. 多次检查(至少2次)血小板计数减少。 2. 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 3.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正常,有成熟障碍。 4. 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
• 【临床特征】多以皮肤粘膜出血点(2mm)、瘀点(3-5mm)及瘀斑(>5mm),下 肢多见,分布不均,大小不一,其他部位如鼻、牙龈,少数患儿有消化道、 泌尿道或视网膜出血,若失血过多可有贫血表现,体格检查一般无肝脾肿 大,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反应良 好。
10
【实验室检查】 • ①外周血:血小板减少<100*109/L (至少2次)血小板形态可轻度增大,反复
8
原发性ITP
• 【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的以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
,约
80%患儿在发病前1-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
• 【发病情况】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 7岁以后明显减少,冬春季发 病率较高,约有10%病人是由急性转为慢性。
9
①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② 脾切除治 疗有效;③ PAIgG(+);④ PAC3(+); ⑤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5.目前尚无可以确诊ITP的金指标,必须先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2
鉴别诊断
13
• 先天性: ①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② 母亲ITP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 获得性:除ITP外还包括 ① 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②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 输血后紫癜等。
继续治疗; ③ 血小板输注、IVIG、血浆置换术; ④ 停药后短时间使用激素有一定效果。
16
三、输血后紫癜
• 较少见的综合症,输血(血小板)后7~10d发生,出血 症状严重,需紧急处理;呈自限性,2~6W自行缓解。
• 机制:PLA1抗原阴性者输入阳性血液或因妊娠被致敏, 产生抗PLA1抗体,再次接受PLA1抗原阳性血小板,血小 板破坏。
14
一、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SLE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根据血小板减
少程度酌情给予激素或脾切除等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2.淋巴增殖性疾病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如淋巴瘤和CLL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随原发病治疗而改
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3.感染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① 病原体某些成分与相应抗体结合 抗原抗体复合物 ② 细菌或病毒抗体黏附于血小板表面 间接引起血小板破坏 ③ 细菌或病毒某些成分改变血小板表面特性 产生血小板抗体
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6
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成人多见
性别
无区别
女性多见
诱因
多有感染史
不明显
起病
急骤
隐匿
出血表现 严重,常有粘膜及 较轻,皮肤紫癜,月经过多
内脏出血
PLT计数
<20×109/L
50×109/L
巨核细胞 计数正常/增多,体积小 数量增多, 颗粒型比例增高
幼稚型增多,产板减少
50×109/L
25×109/L
重度: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
10×109/L
极重度: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
5
依据病情持续时间I T P 分型
1.新诊断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 2.持续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在3-12个月之间。 3.慢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大于12个月,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
15
二、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种类:① 抗菌类: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 ② 其他:奎尼丁、奎宁、肝素、洋地黄毒甙、氯噻嗪等。
机制:①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为小分子物质,具有半抗原性 ② 药物直接结合于血小板表面暴露了抗原决定簇
治疗:① 无论病因是否确定,均应立即停药; ② 病情不宜停药,给予分子结构与原来药物无关的药物
淋巴细胞增多 常见
少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常见
少见
PAIgG
阳性率较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0%阳性
PLT寿命 病程
约1~6小时
约1~3天
2~6周,部分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迁延多年
7
IPT分类
原发性ITP: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性血
小板减少。
继发性ITP:除原发性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 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 物诱导、狼疮相关性、目前已经确定与ITP发生有关的病原体包括:HIV、 HCV、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状(三联征)和同时伴有肾脏损害和发热的(五联征)。 • 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可继发于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感染、药物、肿瘤、
骨髓移植与妊娠,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达90%以上。
18
TTP治疗
1、血浆置换:TTP最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下降至10%~20%。置换量相当于血浆 总量,即2000ml左右,每日1次,直至缓解。
• 治疗: • ① 大剂量激素可减少出血,改善症状,不能缩短病程
② 迅速进行血浆置换,一次交换65%~85%的血浆量, 1~5d血小板回升,80%患者有效。
③ IVIG.
1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 是一种少见病,近年有增多趋势。 • 病理特征:微血管血栓与血小板减少。 • 临床特点:同时具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症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1
血小板减少的三大病因
一、血小板生成减少:
物理因素(放射线) 化学因素(毒物、药物)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 肿瘤细胞浸润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受抑
2
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 PLT生成环节正常,生存时间缩短。
免疫性破坏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
消耗过多:DIC,TTP,溶血尿毒综合征。
三、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低温麻醉。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2009年ITP国际工作组已将本病正式命名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4
ITP 分 度
轻度:只在外伤后出血 中度:尚无广泛出血
PLT 10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