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林学概论第13讲-防护林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
林学概论第13讲-防护林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
10.2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
• 水土保持林是指水土流失地区以减少、阻拦及吸收 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为目的的防护林。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是通过林冠层的截持、林 地枯枝落叶层的调节、涵蓄降水及林下土壤的渗流 等环节来实现水土保持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 作用。 • 固持土壤: 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根系及扩展的水 平根系,能在相当大的深度、广度范围内固持土体。 如林内各树木植株间盘根错节的根系网,以及浅根 和深根树种的混交搭配,牢牢地固持着土体。 •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除了上述2方面外,也具有调节区 域气候、改善环境条件的作用。
防护林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
主讲人: 王国兵
南京林业大学
• 防护林是个大的林种,根据生产的需 要和不同防护林的功能,它可细分为 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林、防风固沙林以及具有某种功能的 特种防护林等次级防护林种。
10.1 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 农田防护林是在农田周围有计划营造的纵横交叉构成网 状的森林。目的是防治害风及霜冻,保证农田高产稳产, 同时提供各种林产品(如木材)以及美化环境。 • ①降低风速: 林带可以减低风速。当害风通过林带时, 通过树干和枝叶的摩擦和阻拦而使风力减弱;越过树冠 的气流与穿过林带的气流接触后又产生摩擦、混合,继 续消耗气流动能。 • ②调节气温和湿度: 由于风速的减弱和林带树冠的蒸腾 作用,使得林网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得到了改善,有利 于作物高产、稳产。
10.6 水土保持林的营造
• 因地形条件不同,常见水土保持林的次级
林种可分为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梯田 地坎防护林、侵蚀沟防护林、护岸护滩防 护林、塬面塬边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石 质山地沟道防护林等。下面仅讨论水源涵 养林。
水源涵养林的营造
• 水源涵养林泛指河川上游集水区内的大面积森 林。一般水源涵养林多设在石质山地或石山、 河川上游邻近分水岭的高山、远山地区。
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旷野相同高
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紧密相关。林带的
结构是指树种组成、栽植密度、种植点配
置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外部形态特征,一
般有3种类型:
(1) 通风(透风)林带结构
• 由主要树种、辅佐树种组成的2层或1层林
冠,林带上部紧密不透风,不透光;下部 1~2m高度范围内透风。透风系数为O.5~ 0.7。害风来临时,大部分从林冠上方越过, 小部分从林带下方通过。适用于干旱、风 沙危害较轻的地区(图9-14)。
10.9 防风固沙林树种的选择
• 固沙林的作用是防止沙地风蚀,避免沙粒移动并 合理利用沙地生产力,其树种选择原则为: • (1)根系深广、根蘖性强,以笼络土壤、固定流沙, 如梭梭、沙拐枣。 • (2)耐风沙裸根及沙埋,如沙柳、沙蒿、柽柳等, 容易发生不定根,耐沙割。 • (3)地上部分茂密,以防止因风起沙。 • (4)落叶量大,能改良土壤,提高胶结能力。 • (5)耐干旱瘠薄、耐地表高温,如花棒、樟子松。 • (6)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应选耐水湿、排水力强和 耐盐碱的树种,如胡杨、柽柳。
10.10 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主要通过全面禁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 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和大力调减东北、 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解决 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7年来,累计完成 荒山造林432.8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884.96 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每年保持在9000万 公顷左右;累计少采伐木材13082.5万立方 米(按工程范围内起始年份1997年3205.4万 立方米测算),少消耗森林蓄积量25207.13 万立方米;因木材停伐和减产造成的74万 富余职工目前已经分流安置66万人,占应 分流安置人员总数的89.19%;
(2) 疏透(稀疏)林带结构
• 由主要树种、辅佐树种或灌木树种组成的3
层或2层林冠,林带的整个纵断面透风透光 均匀。透风系数为0.3~0.5(图9-15)。害风 来临时,从整个林带中均匀穿过,基本上 不改变方向。在防护效益方面,这种结构 比较好。适用于所有地区。农田防护林多 采用此种结构。
(3) 紧密林带结构
10.4 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㈠ 林带的走向
• 农田林网化由很多林网组成,一个林网系
指由2条相邻主林带和2条相邻副林带所包 围的土地面积,主林带的走向与主要害风 方向垂直,起主要防护作用,副林带垂直 于主林带,起辅助防风作用。
㈡ 林带网格
• 农田林网的网格是由主、副林带之间的距离 所构成的。主林带与相邻主林带间的距离称 为主林带间距,副林带与相邻副林带间的距 离称为副林带间距。林带的间距和网格的大 小,要根据农田防护效果和对农作物有效受 益面积来确定。网格面积一般为20~35hm2, 主林带间距300~500m,副林带间距500~ 1000m(图9-13)。在风沙严重地区,林网面积 可适当缩小。
• 由主要树种、辅佐树种和灌木树种组成的3 层林冠,上下紧密,基本不透风透光(图9-
16)。这种结构的林带透风系数接近为零。
害风遇到这种林带,主要从林带上方越过。
这种林带适用于果园防护林、阻挡流沙移
动的固沙林以及保护公路、铁路的防沙防
雪林。
10.5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
• 树种选择主要考虑下述原则: • (1)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如杨树和桉 树,以便较早地发挥防护效益,延长防护距离。 • (2)寿命长、生长稳定,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减少 更新次数。 • (3)抗风力强、不易风倒和风折。 • (4)水平根不过分伸展,以减少胁地和遮地面积。 如泡桐、箭杆杨,树冠较紧束不开张。 • (5)与农作物无共同病虫害。 • (6)树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 副产品。
• (2)生长迅速。生长迅速、树冠茂密,能形成 枯枝落叶层的树种,可减少落地降水数量,保 护土层,如刺槐、沙棘、紫穗槐等。
• (3)枯落物丰富。落叶丰富、易分解,能改 良土壤理化性质,最好有固氮能力,以提 高土壤肥力,如刺槐、紫穗槐。 • (4)适应性强。在一般情况下,营造水土保 持林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尽量选择适应 性较强,耐干旱、贫瘠的树种,如侧柏、 柠条、杜梨等。
• 水源涵养林需进行全面造林。一般营造乔灌木 混交的复层林,即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 树种的混交类型。好的混交林具有深厚松软的 死地被物层,能够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在干 旱、瘠薄的荒山上,选择抗干旱、贫瘠的树种 造林。
10.7 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
• 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原则是:
• (1)根系发达。根系发达、根蘖性强的树种, 可以固持土壤,增强土体的抗蚀能力。如刺槐、 旱冬瓜等。
10.1.3 防风固沙林的作用
• 一切以防止风沙危害、固定流沙为目的的森林称为 防风固沙林。 • 固持沙土:通过林木的枝叶减低风速,枯枝落叶覆盖 地表,庞大的根系固持土壤,使沙地不起沙、扬沙。 • 改良土壤:通过林木的大量枯落物,增加沙地的有机 质、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 胶结抗蚀力。 • 提供林产品:为沙区提供部分木材、薪炭、饲料、肥 料及其他林产品。
• ③积雪均匀而不易吹散: 在多雪地区,积雪的覆 盖是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有防护林网的保护, 积雪不被强风吹散,网内风速的降低,使积雪均 匀地分布在农田上。
• ④改良土壤: 在林带的防护范围内,由于风速的 减小、减轻或不发生土壤的风蚀。防护林带还能 防止因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 ⑤经济效益: 除了林带防护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效 益外,林带本身尚可提供木材、薪材、编条、果 品等产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作用。
(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 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由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 沿海防护林二期、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 平原绿化二期和太行山绿化二期6个工程组 成,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 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 “三北”四期工程自2001年实施4年来,已 累计完成建设任务271.50万公顷,其中累计 完成造林面积150.31万公顷,累计完成新封 山育林面积121.19万公顷,累计完成的建设 任务已占工程规划建设总任务的28.58%;4 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38亿元,长江流域 等5项防护林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完 成造林面积128.93万公顷,完成二期规划造 林任务的20.08%。完成投资79.07亿元。
• 累计投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各类建设资 金448.94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量的46.38%, 其中国家投资420.12亿元,国家投资占天然 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完成投资总量的 93.58%。特别可喜的是:工程区内森林资 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生 态治理初见成效;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向多 元化转变,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工程区 木材停伐减产带来的就业减少正在被造林 护林所增加的就业抵消。
10.8 防风固沙林的营造
• 非地带性沙地造林: 一般沿河、沿海等非地 带性沙地的造林,属全面造林范畴。可根 据立地条件(土壤质地、地下水位、盐渍化 程度等)选择适宜树种,采取适当的整地方
法。其他造林方法、配置方法与常规造林
相同。
• 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造林: 如沙漠边缘,流动、 半固定沙地,应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固沙林 带可采用紧密结构型,使风沙流中的沙粒沉 降在林带前及林带内。但如果采用乔木作为 林带树种,久而久之,造成巨大沙堆,埋没 林带。有些地区为避免此种缺陷,选用灌木 (如柽柳)为林带树种,不怕沙埋、沙割(沙粒 的撞击),越埋生长越旺盛,有极良好的阻沙 作用。林带最好垂直于主要风沙流方向,但 林带不一定成直线,可根据沙地地貌特征, 循沙丘的四周外缘造林。
•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通过对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实 施退耕还林,解决中国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已累计完成1734.20万 公顷(约2.6亿亩)的造林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 783.45万公顷,配套荒山荒地造林950.75万公顷。 累计完成投资633.6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 582.86亿元,国家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91.99%。 工程营造生态林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程的实 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 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二是水土流失面积减 少,沙化土地治理见成效;三是退耕还林工程给 农民带来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