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媒介素养》复习资料

大学生《媒介素养》复习资料

1● 媒介素养考试须知● 考试时间:7月1日 19周周一三四节10:00—11:40 文新楼103教室注意找标题,联系实际总序、绪论1、媒介化的生活方式:“我们摆脱不了媒介,就像摆脱不了天气一样。

”2、社会媒介化的表现:① 种类繁多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 媒介勾连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建构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③ 媒介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历史、现状与未来地判断。

3、“媒介化社会”含义:两个层面。

历史和现实4、本质是“人的媒介化”5、传统媒介与新媒介 第一部分 媒介素养概说第一章 媒介素养第一节 媒介素养的观念演进与范式转移一、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1933年英国文学批判家利维斯首次倡导了媒介素养二、媒介素养的四次“范式转移”(1)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2)20世纪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3)20世纪80年代重点在于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三、媒介素养的定义1、传统理解:读书、写作、看报2、当代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解读和批判能力,运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媒介素养三大基石:①个人定位:能量与目标②知识结构:原材料③技能:工具即分类、归纳、演释、综合提炼第二节 媒介素养何以如此重要1、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2、“媒介化”的来源也使得两个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

3、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传媒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精甄别乃至合理使用,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理解媒介素养的新维度1、新传播革命的特质①传播载体,传播介质上更加先进②交互性模式转变,传播权力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信息超载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量已经超过了人们接受的限度。

2 2、传播“渠道霸权”时代终结,公民“自我赋权”时代来临。

3、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

4、事实与真相并不相等。

5、“固定成见”与“群体极化”第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1、 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2、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3、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内外发展概况4、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媒介素养教育1、大众传媒在媒介素养中的双重角色2、大众传媒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介者的基本任务3、大众传媒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者的基本任务第三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一、 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媒介接触、媒介认知、媒介参与)二、 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1、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切实增强对于媒介负面效果的“免疫力”。

2、 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3、 媒介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1、 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的媒介需求,养成媒介素养的良好习惯。

2、 传授大学生关于媒介的基本知识。

3、 培育并提高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甄别、剖析和驾驭的能力。

4、 帮助大学生构建并提升运用媒介“为我所用”的本领。

第二部分 媒介内容第三章 新闻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一、“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新闻的特点:(1)真实:五个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

(2)新鲜:事实要新,要“活鱼”,讲求时效性。

二、新闻价值(能引起社会公众共同感兴趣的素质)中美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解: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3 三、新闻的类型1、按新闻的性质划分2、按新闻的时间性划分3、按新闻发生的地域划分4、按新闻的题材划分5、按新闻的体裁划分6、按刊载的媒体划分第二节 什么在决定新闻?一、宏观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程度)政治上强调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中观层面:新闻是组织化产物三、微观层面1、新闻来源又叫做消息来源:新闻来源会影响记者关注新闻的切入点还可以为新闻定调。

2、把关人: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第三节 如何解读新闻?一、四种主要的新闻模式:确证式新闻、断言式新闻、肯定式新闻、利益集团式新闻1、 真实性的判断2、新闻来源的使用(匿名新闻来源是一把双刃剑,不可率性而为)3、基于常识的考察二、倾向性的考量1、记者是否在报道中表达了观点?2、报道中是否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和副词?三、道德层面的省察1、 报道中是否具有人文关怀?2、报道是否低俗?3、报道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第四章 新闻评论第一节 新闻评论概述一、各家表述中均有所涉及的内容应视为新闻评论最为本质的内涵。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五点:1、新闻评论表达的是意见或态度,属于论说文范畴。

2、新闻评论关涉的对象是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3、新闻评论的发布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

4、新闻评论的受众是最广泛的社会大众。

5、新闻评论的种类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

二、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1)新闻性2)思想性3)公众性三、新闻评论的当代意义第二节 如何解读新闻评论?新意:涵盖了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角度、论据、语言表达学一、新论题二、新思想:论者的见识,判断和价值观念“言人所未言,想人未所想”三、新视角 四、新材料 五、新表述 六、新整合第三节如何撰写新闻评论?一、新闻评论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反映评论者的思想观点2、论据:证明和支撑论点的证据3、论证:运用论据阐释、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二、新闻评论写作的一般流程1、调查研究是基础2、选题、立意是关键3、谋篇布局是手段三、评论写作对于普通公民的能力要求1、理解思考能力2、问题意识3、学习能力4、表达能力4第五章娱乐第一节认识娱乐一、从娱乐与人的关系考察二、从娱乐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考察三、娱乐的定义四、娱乐的特点1、游戏——娱乐的本质2、互动——娱乐的形式3、快乐——娱乐的指归五、娱乐的功能1、娱乐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经2、娱乐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摆脱暂时现实的烦恼3、娱乐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作用六、娱乐的基本类型1、综艺类节目2、娱乐资讯/谈话类节目3、游戏类节目4、娱乐“真人秀”节目第二节反思娱乐一、娱乐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商品娱乐首先是一种商品、娱乐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的商品二、娱乐低俗化1、内容低下2、取向媚俗3、导向庸俗4、丧失底线三、新闻娱乐化1、成因:①传媒产业属性的一个重要体现②人们的接受心理和特点决定的2、特质:①软新闻增多,严肃新闻减少②新闻播报手法的娱乐化3、影响*第六章广告(选看)5 第三部分 人与媒介第七章 记者第一节 记者何为?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记者就是新闻机构的“代言人”一、记者的职业角色1、记者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2、记者是新闻生产流程中最前端的“把关人”3、记者是新闻报道最直接的“建构者”二、记者的职业要求1、 记者首先要以守护公共利益为根本立足点2、 记者必须为公众提供专业的新闻报道3、 记者要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三、记者的职业困境第二节 如何与记者互动?一、尊重记者及其职业二、理解记者的职业特性1、 记者采访权与报道权的本质2、记者的职业边界3、记者的专业化三、公众与记者互动的基本技巧1、 不卑不亢2、真诚面对记者3、明确记者采访的目的4、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第八章 受众第一节 受众是谁?一、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1、 受众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2、受众是大众传媒的消费者2、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联系实际谈)①“魔弹论”社会信息到达方面,媒体发挥主导作用。

②受众的主动性体现选择性心理和行为上。

③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模式。

3、 受众的基本特点1、人数众多,分布广泛。

2、结构混杂,身份隐匿。

3、接受心理同中有异。

4、 受众的分类第二节 受众的权利一、知情权(政治、社会、个人信息知情权)二、表达权三、隐私权(新闻中对人隐私权的理解)6 第九章 传播媒介第一节 认识媒介一、关于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二、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1、 语言媒介2、文字媒介3、印刷媒介4、电子媒介5、网络媒介三、大众传媒的基本类型1、 报纸2、杂志3、广播4、电视5、电影6、互联网第二节 理解媒介一、媒介的功能:1、监督功能2、联系功能3、文化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功能二、媒介的效果第三节 传媒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一、传媒的话语权二、传媒的影响力1、传媒的影响力是传媒影响受众以及其他相关行为主体态度和行为的能力。

如:“第四权力”:新闻媒体在总体上构成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社会力量2、为了达到传播目的,媒介机构或个人传播者总是以一种受众愿意或喜爱的方式策划与传播,从而有效的影响受众的想法和行为。

扩展知识:基于报刊的提出的四种传媒理论a)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②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b)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提出的相关问题:1、 如何理解记者的专业化报道?2、 为什么需要真实而非虚假的新闻?3、 谈谈你对娱乐的认识?(简单的认识娱乐)4、 尽管娱乐是人的天性,但是为什么娱乐的口碑不佳?5、 “互动”——娱乐的形式(从观念和技巧两方面理解)6、 “超女”之后的《中国好声音》为何能够脱颖而出?7、 各卫视娱乐节目激烈竞争在观众审美疲劳的当下,“好声音类”节目如何走向去?8、 要买多少罐凉茶才能赚回6000万元或者2.5亿元?(根据广告投资)9、 如何认识记者和受众?10、 记者是如何做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最前端的把关人”11、 什么是议程设置?答:传媒具有的一种为受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选择了什么人们就只能了解什么。

把关的目的是对受众进行引导,为主题定调。

12、 如何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关于天灾人祸对服务信息的播报和关于日常生活。

13、 小众受众的人物分类c) 地理细分策略 ②人口统计细分策略 ③社会阶层细分策略 ④心理细分策略14、 从台湾歌手萧xx 爆红看传媒话语权打造明星?xx 真实的享受了台湾乐坛新人王的人气,比xx 巨星成为台湾歌坛蹿红速度最快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