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只是分享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只是分享


三、近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过程
(1)民国时期 北京城中轴线沿
民国时期北京城市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第一: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 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
天 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
为 了铺设电车轨 道拆除了天桥。
第二: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
第三: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
设 了太庙南门,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
建国到1790年来,对中轴线上道路及其两侧街道空间的 塑造更多的是构想而非实践。
(1)废大都城北半部,南移北城墙,缩入约5华 里(2500m), 大都城内的钟楼被自然废除。
(2)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移南城墙约2华里 (1000m), 兴建正阳门。
(3)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中心阁被改建为鼓 楼, 并在鼓楼以北大 约190 m处兴建钟楼, 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 次更加丰富。
五、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未来发展
一、概述
北京, 一座有着850年历史和1400万人口的城市, 正面临走向现代都市的压力, 它既要有新的面貌, 又 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和历史传统。这次研究主要集中 在北京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的排序上, 也就是北京城的 中轴线, 仔细考察它的历史、现状, 为未来北京城的 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 形成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建立与建造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 大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城市轴线是指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 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 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 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 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 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成 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 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 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4)于中轴线两侧兴 建太庙和社稷坛。 (5)挖南海,堆万岁 山。 (6)嘉靖三十二年(1 553年),扩建外罗城, 兴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继承与发展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南苑的历史
元朝名“下马飞放泊” ,已为皇家苑囿,是 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
明时筑围墙,辟四门,建二十口园等,曰 “南海子” ,此时风光迤逦;
清时曰“南苑”,增辟五门,建行宫,成为 帝王狩猎和阅兵场所,并屯兵于此 。
经过元、明两朝的营建以及清朝的巩固,北京的中轴线得以确立 并发展,空间形态也趋于完善。从这段时间中轴线的演变和保护 过程来看,中轴线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节点建筑和空间层 次,节点建筑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过渡点。史料记载集中体现在 对节点建筑的修缮上,可以看出它对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 丽正门北达中心阁, 全长约为3750m 。中 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 线的北端结束点,与 南端的起点— — 丽正 门遥相呼应,大内主 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 条轴线上,配殿和其 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 侧.从而形成一组相 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 群。
演变与形成
明北京城在元
大都的基础上改建 而来,其中轴线即 是由元大都的中轴 线演变而来,并向 南向北延伸,这使 明北京城中轴线的 纵深感更强, 空间 序列更加丰富。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鸟瞰图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变迁
目录
一、概述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三、近现代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过程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四、北京城市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北中轴线 (2)传统中轴线 (3)南中轴线 (4)空间的思考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一:保护
二:改造
民国时期,北京城经历的蜕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