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抄送交通运输部

抄送交通运输部

抄送:交通运输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2015年10月20日印发- 2 -附件1: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意见》,确保到2020年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以下简称“四好农村路”)的总目标,我厅决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健全机制、分级保障”的方针,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体要求,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确保”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确保农村公路发展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改革创新,确保提质增效升级迈上新台阶;坚持民生优先,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坚持协调发展,确保“四好农村路”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安全绿色,确保农村公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加快“四个转变”(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 3 -运协调发展转变和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为重点,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路活动为引领,分级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强化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输工作责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发展提质增效。

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调动激发和有效保护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发展的积极性,继续保持和营造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统筹区域发展,资金、政策向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各个环节,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管理、养护、客运和物流设施,同步做到路通车通,同步安排落实管理养护工作。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发展。

以农村公路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为导向,着眼补齐短板,突出加快发展。

加大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农村渡口改桥、溜索改桥、危(病)桥改造、客运站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工程建设,全力落实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切实消除农村公路发展薄弱环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 4 -定坚实交通基础。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以促进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路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等。

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要以解决好群众基本出行为重点,内地要以提高道路通行服务能力、提升管养和客货运输水平为重点,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农村公路协调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着力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和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协调发展机制;突出加快建设、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和运输安全四个重点;推进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县乡道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农村公路设施建设。

到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网络基本形成,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显著提升,养护全面加强,真正实现有路必养,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运输安全有序,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一)以统筹规划为引领,全面建设好农村公路一是加快建设。

围绕《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三五”期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八大专项工程”及“新四大专项工程”等相关规划和专项方案,加快完成甘孜、凉山州- 5 -通乡油路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建制村通村硬化路建设任务。

到2020年,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年均渡运量超过5万人的支小河流渡口基本消除。

同时,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

二是完善提升。

着力改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加大“窄路”改造力度,重点对宽度不达标路段进行加宽。

新(改)建农村公路按等级公路标准建设,原则上县道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和通往建制村的村道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县道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6.5米,乡道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5.5米,村道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米,并严格按相关规定设置错车道和排水、挡防设施。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整治、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到2020年,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县、乡道和开通客运的村道临崖、临水3.0米以上安全隐患路段安保工程(路侧护栏)全覆盖。

三是强化监管。

推动各县(市、区)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县级交通质量监督机构,保障质量监督检测能力和条件。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协作,强化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

加大质量抽检力度,建立省、市(州)、县(市、区)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档案,每年底形成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报告。

同时,要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加强行业监管,接受社会监督,预防腐败现象和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发生,提高农村公路发展质量和效益。

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工程- 6 -质量和使用安全,特别加强对桥隧和高边坡施工的质量安全管理。

到2020年,县级交通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新改建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重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和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二)以依法治路为基础,全面管理好农村公路一是完善立法。

加快推进《四川省农村公路条例》出台,将村道纳入法治轨道,以立法形式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的主体责任,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落实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和人员,强化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促进农村客运、物流发展,形成保障农村公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到2020年,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得到全面落实,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县(市、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比例达到100%。

二是健全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县级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方式,建立县(市、区)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政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努力防止、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超限运输及其他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设施等行为。

到2020年,农村公路管理法规基本健全,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基本建立涵盖县(市、区)、乡(镇)、村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三是综合治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 7 -指导意见》,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绿化美化,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杂物和非公路标志,保持路面常年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无淤积、淤塞。

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三)以深化改革为手段,全面养护好农村公路一是明确职责。

县(市、区)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和桥梁管理养护工作、县道的日常养护和组织实施县、乡道大中修工程。

乡(镇)交通管理站具体承担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组织实施村道大中修工程。

村民委员会具体承担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要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组建相对稳定的管养队伍。

推动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一般转移支付基数,切实落实养护资金。

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经费和机构、人员落实情况纳入考核,真正实现“有路必养”。

到2020年,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基本满足养护管理需求。

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75%,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逐年上升。

二是提高能力。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在现有人员编制和机构范围内,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实施公路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中心建设和养护站(道班)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养护能力建设,建立配置合理、运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县级公路养护与应急保通体系;加快养护管理信息化步伐,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规范- 8 -化、常态化、机械化、信息化。

到2020年,每个县建成1个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中心,每个乡(镇)建立1个乡(镇)交通管理站,每个村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养护队伍。

三是强化考核。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省、市(州)、县(市、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三级考核体系。

按照省每年、市(州)每半年、县(市、区)每季度的频率对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及实施效果等开展考核和评价,切实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加快制定《四川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考核办法》,推动各级政府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养护质量与计量支付、预算审核、省市奖惩相挂钩的工作机制,为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客运。

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服务,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客运服务网络。

建立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培育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经营主体。

在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密度较高地区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镇域内发展镇村公交。

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AAA级以上(含)的县超过60%。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优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加快- 9 -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工程,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站场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创新农村物流运输发展模式,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鼓励交通、邮政、供销、商务、粮食等农村物流资源整合,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村商贸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

三是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参与的农村道路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健全车型标准、通行条件、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农村客运车辆,全面提升客车性能,强化司乘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