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的总结

2018年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的总结

2018年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的总结●阅读地理图表、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图表的习惯,致使许多有用的信息不能被很好地提取和运用。

●审题不仔细,缺乏解题的技巧。

●文字表达不够准确,缺乏缜密的思考,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

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精准掌握概念在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使知识系统化;突出主干知识,理解主干知识与知识分支间的关系,尤其是有关地理意义、地理规律和各种地理因子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例如在学习海水的盐度时,一要记住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二要根据教材中“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盐度分布的规律,三要运用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分析盐度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一些特别的分布规律(北纬600处海水盐度比南纬600处低、长江口盐度随季节的变化、世界最高盐度海区出现在红海、最低盐度海区出现在波罗的海等)。

学会科学用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分析图的习惯。

在平时读图时要不急不躁,一定要按“程序读图。

1.读图名,这一步很重要,但往往被同学们所忽略。

通过读图名,可知该图的类型,是示意图、分布图还是成因图。

2.看图形,是扇形分布图、曲线图还是雷达图等,不同的图有着不同的读法和分析法,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图表的读法。

3.看图例,图例是图的语言,要准确分析图,必须要看图例。

4.看极值,如:在看气候图时先看最冷月气温,再看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出现的季节。

5.看图所表示的是哪种地理事物间关系,还是哪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规律,或是哪个区域。

最后结合问题再分析图,只要每道读图题均按此“程序看题,就能很快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地理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2.归纳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清综合化的思路。

专题复习一定要围绕主干知识来进行。

可以将主干知识分解成几个大专题,再细化成几个小专题。

具体复习时可按照“基础知识的梳理整合、重点难点的分析理解、习题训练与检测三步的方式进行。

3.进一步有序地记忆知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运用是关键,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取已有的知识,进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4.要研究分析历年高考试卷、准确把握高考趋势。

在复习每一专题时,首先要了解和分析本专题近年以来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尤其要关注历年的综合试题(各省份文科综合、春季考题和上海考题等)。

通过做高考典题,认真分析命题的方式、特点及其规律,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和次重点,以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5.由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地理为现实服务的特点,因此复习时应该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复习中不仅要重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科热点问题,也要注意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来确定新的地理专题。

二、应该明确地理专题复习的策略和目标要求(一)构建适合考纲和学生要求的复习专题。

地理专题复习应根据考纲的要求,以核心的基础知识为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因此进行专题设计可围绕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围绕区域地图,进行专题整合。

2.围绕知识联系,进行专题整合。

3.围绕地理简图,进行专题整合。

4.围绕思维难点,进行专题整合。

5.围绕学生问题,进行专题整合。

6.围绕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整合。

7.围绕地理规律,进行专题整合。

8.围绕图像系统,进行专题整合。

根据以上思路可制定出以下一些专题: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如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其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如西部大开发)、世界重点地区(世界热点地区有:中东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海峡、朝鲜半岛、欧盟东扩、湄公河流域开发、泛亚铁路;中国热点地区有: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港澳台)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考典型题型分析与解法提炼、地理图像系统的判读、气温盐度等分布规律的应用等专题。

(二)专题复习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归纳知识联系,并让学生建立主干知识的联系线索。

从近些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主干知识突出,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如果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则很难进行知识迁移和进行灵活的理性思维。

在进行地理专题复习时主要应该围绕知识的联系来加以进行。

例 1.关于地形的复习,可围绕地形知识的联系线索来进行:形成原因—地形类型—地质条件—地形特点—地势起伏—特殊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对水文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水能资源—地质灾害—人类对地形的改变。

例 2.关于工业的复习,可围绕工业知识的联系线索来进行:工业部门-布局类型-区位因素-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工业原料-动力、水源-废物处理-劳力与技术-生产特点-发展历史等。

(三)专题复习要把空间分布的落实贯穿复习始终。

从近几年全国地理试题的分析来看,对考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充分体现了地图语言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根据图像进行空间分布的准确判读,如果对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不熟悉,要顺利准确完整地答题就有一定的困难。

在地理专题复习中,应该以区域分布为主线,以图形、案例为呈现方式,并选择或设计出一些典型习题及训练题,进行空间分布的定位训练。

例如,在专题复习中,可利用区域地图作为知识的铺垫,并结合地理原理的运用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根据经度和纬度(以一些重要的经纬线作为参照)确定大体位置;2.根据轮廊界线,如国界线、省区界线、海岸线等判断具体地区;3.根据等高线及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确定地形类型、地势起伏;4.根据交通线、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分析发展特点;5.利用以上各项地理事物并结合其他提示的信息(如数字、文字注记)综合分析区域特征;6.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等。

由于区域地图从单项趋向综合,不仅地图信息量在扩大,而且地理能力的要求层次也大大地提高,因此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分析、判断其各种影响,对地区特征的描述、概括,对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的阐释,不但能够提高辨识地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突出地理专题训练,重视分析和反思做题时的思路方法和答题上的不足。

在地理专题复习时应该重视专题知识与专题练习的结合,同时在完成练习后,还应该思考习题所考查的知识有哪些?知识是如何联系的?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解答中在解题思路、思维的全面性、提高解题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例如,从近几年高考地理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丢分多在综合题部分,深入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考生在考虑问题时思路不清、思维全面、表达不准、方法欠缺等,在专题复习中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在地理专题复习中,就可设立区位因素专题,从中总结区位分析的思路:1.区位专题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等;2.主要区位因素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3.(1)农业区位影响因素:①自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②人文:市场、交通、政策等。

(2)工业区位影响因素:①自然:土地、水源;②人文: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等。

(3)城市区位影响因素:①自然:地形、气候、河流;②人文: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4)交通区位影响因素:①自然:地形、地质;②人文:经济、技术、国防安全等。

通过专题梳理和总结,通过专题训练和应用,在遇到区位因素分析的试题,学生也就知道分析的思路,懂得答题的方法了。

2.注意知识联系。

要针对在实际做习题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而理解不透的问题,应该在看书的基础上多换角度去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能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以便提高知识应用时的迁移速度。

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思路进行知识联系;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的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知识联系,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有关原理的应用更加熟练,从中还能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3.注意知识归类。

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例如,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1)影响因素类。

如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烈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等;(2)区位因素类。

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

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青藏铁路、泛亚大铁路或其它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知识的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往往不被重视,其实知识的整理和归类,是提高复习成效的有利武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过程既可减少记忆量,又能从中提炼出知识的规律性、思维的方法性,从而促进自己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1.高考地理教学反思2.高考地理如何复习3.高二必修三地理教学总结4.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5.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