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作者:方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

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

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

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

(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

(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

例如,Cloke 构建乡村性指数,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域划分为极度乡村、中等程度乡村、中等程度非乡村、极度非乡村和城市五种类型,龙花楼等运用乡村性指数评价,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李裕瑞等从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支撑、农民生活改善三方面构建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划分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4)根据地域主导功能进行划分。

例如,刘彦随等以县域为单元,将区域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以县域主导功能代表地域类型。

(5)典型地域发展模式。

国内学者归纳了以乡镇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典型地域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内在机制、政策环境、模式核心的差异,为其他区域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2 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研究村镇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村镇改革,形成了不同的村镇建设经验与模式。

主要内容:(1)基础理论。

包括城乡融合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等,以及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

(2)村镇体系。

研究内容涉及镇域体系形成与演化机理、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村镇体系规划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乡镇组织变迁与机构改革、乡镇职能转变与乡村治理等角度提出了调控策略。

(3)村镇规划与建设。

学者们对比归纳了不同国家村镇建设与规划的经验,例如,英国的新城建设与中心村建设、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新村运动、美国小城镇建设等,此外,国内学者还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与村镇建设的关系、村镇体系规划与其它规划之间的协调性评价、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镇社会与文化建设、村治方式等内容。

3 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乡村发展历程、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乡村转型等角度探讨了村镇发展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分村镇类型的发展规律。

3.1 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不同乡村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不同。

其中,外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强调乡村地域外部因素的决定作用;内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社区导向的乡村发展理论、Bryden理论、社区发展的创造性破坏模型等,强调乡村自身发展的作用。

国内学者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制度环境、自然资源开发、资本运作、技术进步、经济基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因素通过非线性联系对村域演化与类型分化产生影响,从其发展态势来看,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

3.2 主要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研究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关研究主要从劳动力、产业、资本、资金等角度切入。

(1)乡村产业与乡村发展。

乡镇企业、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是乡村产业的主要类型。

其中,乡镇企业是国内村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学者们对乡镇企业的起源、发展机理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开展了农村三次产业对村域经济的贡献、农产品销售市场格局、旅游业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等研究。

(2)乡村劳动力流动与乡村发展。

乡村劳动力由乡至城流动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就业机会、微观农户个体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农地与宅基地面积与集约度变化,进而对村庄环境、村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3)乡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农用地与农村宅基地数量、结构及组织方式等角度开展了乡村土地利用研究,内容涉及耕地时空格局演变、种植结构、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整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乡村景观等。

当前,我国乡村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快速流失、耕地非粮化、土地流转、农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退化,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4)资本、资金与乡村发展。

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其中,国外研究侧重于分析社区型小银行在小企业及个人贷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国内研究侧重于村镇银行经营效率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绩效评价、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3.3 乡村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转型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系统演变的必经阶段,涉及土地利用转型、农业产业转型、宅基地利用转型、乡村收入变化、乡村空间重构等内容,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推进特征。

乡村转型的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社会人类学等。

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资源禀赋、社区能力等视角探讨和验证乡村转型发展机理,或从内生性、市场管制、新制度安排、社会资本等角度开展乡村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阐释了村域转型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框架与路径,对比不同尺度村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化机制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村域转型发展机理,分析评价其资源环境效应等。

4 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村镇产生了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流失过快、土地低效利用、村庄衰落等负面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村镇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村镇产业及其资源环境问题。

例如,乡镇企业存在着产权改革滞后、融资困难、乡镇工业化的环境污染、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等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水土资源的限制作用、农业面源污染、比较效益低下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生产要素过速非农化的影响。

例如,因劳动力短缺造成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复种指数下降等现象,土地非农转用导致优质耕地、林草地及水系的流失、土地破碎化,加重了资源环境负担,阻碍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地过度开垦与耕种频率增加,加速了土地退化进程。

(3)农地产权问题。

土地产权制度决定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长期以来,学者们分别从保护耕地、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保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视角提出了我国农地产权改革方案,农村土地私有化、国有化、坚持与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多元所有制是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

(4)乡村社会文化问题。

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文化冲突、文化多样性丧失,对历史小城镇与村落保护造成了威胁,留守儿童、妇女与老人成为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5 研究述评村镇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融合了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土地管理、乡村社区学等多学科理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地域模式、乡村转型、村镇建设及调控对策进行了研究。

研究述评为:(1)已有的研究对于村域、镇域、乡村的概念界定相对模糊,往往简单地以村域代替乡村,忽视了镇域的作用,尚缺少综合视角下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难以对新农村建设与村镇转型发展提供全面支撑,应对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的范围与内涵应进行重新界定与定位。

(2)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多种多样,但是,将村域与镇域置于同一框架下统筹考虑,划分村镇类型的研究相对缺乏,仍有待创新村镇类型划分标准。

(3)已有的研究对村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分析较多,但是,村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的内涵和主体尚未形成共识,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亟须对村镇经济进行界定与全面研究。

(4)对于发达地区乡村发展问题的归纳总结研究较为丰富,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定量层面上分析村镇发展滞后成因、机理相对欠缺,村镇体系优化调控研究也较为薄弱,且缺乏不同类型乡村的比较研究,难以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1.[2]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行仁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魏后凯.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J].江海学刊,2010(2):81-86.[4] 乔家君.河南省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4):374-380.[5]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型研究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0(3):2-6.[6] Cloke P,Edwards G.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1:A replication of the 1971 index[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86(2):289-306.[7]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8]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地理研究, 2011,30(9):1637-1647.[9] 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10] 王宇宙,王丹丹.北方沿海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为例[J].乡镇经济,2008(5):73-76.[11] 徐克帅,刘彦随.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7-11.[12] 许庆明,陈国亮.高速公路道口地区镇域体系形成演化研究:以杭州市瓜沥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13-17.[13] 王兆君,张占贞.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47-50.[14] 张亚丽,黄珺嫦,蔡运龙,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91-96.[15] Ilbery B.Bowler I.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A].in Ilbery B.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C].London: Longman,1998:57-84.[16] Lowe P, Murdoch J,Ward N. 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beyond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models[A].in van der Ploeg J D,van Dijk G. Beyond Modernization: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C]. Assen: Van Gorcum,1995:87-105.[17] 乔家君.村域经济分异的内在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 1-6,29.[18] 樊杰,W.陶普曼.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98,53(1):13-23.[19] 乔家君.欠发达平原区村域特色种植销售市场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 2009,29(12):2055-2060.[20] Hoddinott J.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 applied to western Kenya[J].Oxford Economic,1994(46):459-476.[21] Sana M,Massey D.S.Household composition,family migration,and community context:Migrant remittances in four countries[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5,86(2):509-528.[22] Astige S.B.,Jane A.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Pros and Consequences[J].O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6(9):59-64.[23] 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86-695.[24] Neil M.Argent.,Peter J.Smailes.,Trevor Griffin. Tracing the density impulse in rural settlement system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underlying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across South-Eastern Australia[J].Population & Environment,2005,27(2):151-190.[25] Berger A. N.,Udell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2):613-673.[26]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57-62.[27] Binns T,Nel E.The village in a game park:Local response to the demise of coal mining in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1):41-66.[28] 李明艳,陈利根,石晓平.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实证分析:配置效应、兼业效应与投资效应:基于2005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 2010(3):41-51.[29] Niroula G. S.,Thapa G.B.Impacts and causes of land fragmentation,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land consolidation in South Asia[J].Land Use Policy,2005,22(4):358-372.[30]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31] 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158(4):14-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