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院外急救
院外急救的概念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 )
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广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区别:有否公众参与
第一节概述
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因多发伤而死亡的病人,50%死于创伤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20%死于创伤后期的病发症。
这足以说明现场有效急救和创伤早期妥善处理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现场救护的第一个救护者应该是伤病者和第一目击者。
伤病者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要自救,或者第一目击者、现场人员应该立即参与救护,并及时向急救部门呼救,这样救回为拯救生命减少伤残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为了实现非医务人员和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护相接合,应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和初步急救技能训练的普及工作。
随着科学的发展,用于医疗方面的器械也日新月异,很自然吸引较多的医务工作人员偏重于设置现代化的高精尖监护、治疗器械;而忽视或轻视应该从急性病人发病之初或意外创伤的受伤者在现场就可以得到妥善、快速、有效的处理,并安全地运送到医院急诊室,进行高一级的诊断和处理。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突发性
紧迫性
艰难性
复杂性
灵活性
1).突发性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就使院外急救逾越了传统的分科范围。
院外急救活动设计社会各个方面,是院外急救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这就是其社会性强的表现。
随机性强则主要表现在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2).紧迫性
一有呼救比必须立即出车,一到现场必须迅速抢救。
不管是危重病人还是急诊病人,几乎都是急病或慢病病急性发作,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紧急处理,不容迟缓。
3).灵活性
院外急救流动性很大,平时救护车一般在本区域活动,而急救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内每个角落。
病人的流向一般也不固定,它可以是区域内每一个综合性医院(有固定接受医院的地区除外)。
4).艰难性
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事故现场的险情未排除,可能造成人员再损伤;运送途中,救护车震动和马达声常使听诊难以进行,触诊和问诊也受影响。
院外急救因无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故要明确治疗非常困难,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
如随车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途中颠簸,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若现场在高楼切无电梯时就得辛苦爬梯;到现场后随车人员不能休息,需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医务人员即当医生又当护士;抢救后又要边治疗边搬运伤病员。
上述每一个环节都要消耗一定体力。
5).病重多样复杂
呼救的病人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患者。
三、院外急救任务与原则任务:
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
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外急救
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
1).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
这是主要和经常性的任务。
呼救病人一般分两种:
一类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称为危重病人或急救病人。
如心肌梗死、窒息、休克等。
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10%~15%,其中进行就地心肺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小于5%。
对此类病人必须进行现场抢救,目的在于挽救病人生命或维持其生命体征。
另一类为病情危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病人,如骨折、急腹症、重症哮喘的病人,成为急诊病人。
此类病人约占呼救病人的85%~90%,现场处理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轻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外急救
对遇难者处应做到平时急救要求外,还要注意在现场与其它就在专业队伍的密切配合以及自身安全。
若遇特大灾害或因战争有大批伤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抢救预案。
3).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
指当地的大型集会、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等救护值班。
执行此项任务要就加强责任心,严防擅离职守。
若意外遇有伤病员,可按上述两条处理。
院外急救的原则
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
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
这是总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施救后运送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四、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1. 广州模式
2. 重庆模式
3. 上海模式
4. 北京模式
5. 香港模式
我国目前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但具有代表性的有5 种模式:北京模式:北京市建立急救中心包括本身是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派120 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的医院进行抢救;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与消防队结合的模式;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
五、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一)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原则
数量:30万以上人口区域应设院前急救中心(120)
地点:区域中心、便于车辆出入、急救条件良好
建筑:相对独立
基本配置:医疗、通讯、生活
区域人口与救护车辆配置一辆救护车/5~10万人
救护车与救护人员配置1(医生):5(护士):5(驾驶员)/车
急救半径与反应时间城区≤5Km ;15分钟以内
郊县10~15 Km
第二节院外急救护理
第三节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1.快速评估发病原因和评估病情
2、紧急呼救:
抢救/呼救拔打120或附近医疗单位电话
姓名、性别、年龄等联系方式
病伤者情况、数量
确切地址、联系方式
如果是儿童,说明家长姓名、电话
直接运送的注意事项
二、现场救护
1.将病人放置适当体位
复苏体位适用于心跳呼吸停止病人。
将病人放置于仰卧位,使病人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昏迷体位适用于心跳呼吸存在,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
2、急救伤员的检伤、分类、抢救
检伤:
现场伤员分类的意义:提高急救效率。
现场伤员分类的要求:
–边检伤边分类边抢救、有经验技术承担
–尽量少搬动病人
–全面系统与重点检查
–先危后重,再轻后小
–快速、准确、无误
呼吸是否停止:看、听、感
脉搏是否停止:触、看、摸、量
评估顺序:A头部(口、鼻、耳、眼、面)
B颈部制动和气道维持
C脊柱
D胸、腹、骨盆
E 四肢
A询问病史和损伤机制;B头面部:有无出血、脑脊液漏、挫伤、防止颅高压;C颈部:有无压痛、畸形、肿胀、气管移位,必要时予以颈托固定、制动;D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压痛、畸形、肿胀、血气胸表现,可予以加压包扎固定、胸膜腔穿刺或闭式引流减压;E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浊,肠鸣是否消失,判断有无出血、穿孔;F骨盆:有无压痛,要注意骨盆骨折可伴有多量的失血,单处骨折可失血500ml以上;
G四肢:有无畸形肿胀、骨擦感,否则予夹板固定。
分类:
伤标分类卡: 分流:
–Ⅰ级红色:重度现场急救后转运
–Ⅱ级黄色:中度对症处理后转运
–Ⅲ级绿色:轻度社区卫生点
–Ⅳ级黑色:死亡善后
救护要点:
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与搬运技术
各种灾害伤病员的脱险技术
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等操作技术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伤病员的心理治疗
三、不同转运工具特点与途中护理:
担架(木板)转运伤员途中的护理
汽车转运伤员途中的护理
列车转送途中的护理
飞机转运伤员的护理
轮船转运伤员的护理与处置
思考题
什么是急危重症护理学?
EMSS包含哪些内容?
EMSS的主要参与者是哪些人?
院外急救的概念及其特点、任务、原则是什么?
院外急救护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是急危重症护理学?它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包括哪些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EMSS系统?此外,也了解了院外急救的概述,它的概念,包含的范围,有什么样任务和原则,以及它的设置原则。
在下一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我们在院外急救会应用到的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要掌握的一些急救技术,如:怎样为伤员止血、包扎、固定伤肢或伤口,如何搬运病人等,希望大家能适当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