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药物相互作用

5 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建议两药服用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
28
案例二
分析下列处方是否合理? Rp 硫酸亚铁片 0.3×100 sig. 0.3 tid po 维生素C片 0.1×20 sig. 0.1 tid po 左氧氟沙星胶囊 0.1 ×24 sig. 0.3 bid po
29
分析与处置

不合理。
硫酸亚铁与喹诺酮类药物同 服可相互影响吸收。

36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2、酶的抑制

酶抑制→药物消除↓→血药浓度↑,但能否引起有临床意 义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多种因素:
(1)目标药的毒性及治疗窗的大小:红霉素酶抑制→阿司咪 唑代谢↓、心脏毒性↑ (2)目标药是否存在其他代谢途径:如唑吡坦约由5种酶代谢 (3)与能抑制多种CYP的药物合用:如西咪替丁,已报道有 70多种药物与之合用后有不同程度的代谢↓
11
药剂学相互作用机制
1、溶剂改变
注射液的溶剂多用注射用水, 但有些非水溶性药物常用乙 醇、丙二醇或甘油。如

2、pH值改变
3、生成新的化合物
氢化可的松溶液 + KCl溶液 → 氢化可的松沉淀 红霉素粉针剂 + NaCl或GNS → 沉淀。 (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再与上 述液体混合不沉淀)

4、药物混合的顺序
有的药物在某一药物相互作用对中是目标药,而在另 一药物相互作用对中可能是促发药,如苯妥英钠。
5
二、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按发生机制分类 按严重程度分类 按发生概率分级
6
(一)按发生机制分类
1、药剂学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制剂在进入可利用状态之 前相互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药物理化性质改变, 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2、药动学相互作用:是指药物之间在体内过程的任一环 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在血浆或其作用靶位 的浓度,最终使其药效或ADR发生相应改变。 3、药效学相互作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作用于相同或 不同受体,产生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对药物的血 浆或作用靶位的浓度无明显影响。 有的药物相互作用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
33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占药动 学相互作用的40%,最具有临床意义。 药物代谢主要依赖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统,最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CYP)。 CYP是一个超家族,依次分为家族、亚家族、 酶个体。
34
CYP1A1/2 Non-CYP enzymes

第二气体效应(second gas effect):同时吸入高浓度气 体(如N2O)和低浓度气体(如氟烷)时,低浓度气体 的肺泡浓度及血中浓度迅速提高,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 浓度气体时快;高浓度气体称为第一气体,低浓度气体 称为第二气体,故称第二气体效应。

机制:高浓度气体使低浓度气体在肺泡产生浓缩效应。
44
案例四
分析下面处方是否合理? Rp
5、离子作用
13
药剂学相互作用机制
1、溶剂改变 2、pH值改变
3、生成新的化合物
4、药物混合的顺序

CaCl2 + NaHCO3 → CaCO3↓
5、离子作用
14
药剂学相互作用机制
1、溶剂改变 2、pH值改变
3、生成新的化合物


有些药物直接混合可发生变化, 若改变加药顺序可避免,如: 氨茶碱 + 四环素/菸酸→ 沉淀 氨茶碱 + 输液 + 四环素/菸酸 → 澄明
38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3、肠道CYP和P-糖蛋白的影响
目前认为, 口服药物在小肠上段进入吸收细胞 后,有三种去向: ①被P-gp泵回肠腔 ②被肠道细胞中CYP代谢(首过消除); ③进一步吸收入门静脉。 肠道CYP和P-gp共同限制药物吸收,二者的底 物、抑制剂、诱导剂也有很大重叠性。
39
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王垣芳
基本内容
1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与分类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与临床对策
2 3
2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定义与分类
3
一、 药物相互作用定义
广义上
• 是指同时或相继使用2 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时,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 响,导致其中一种或几 种药物作用(强度、时 间、性质)发生改变的 现象。对患者的影响: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3、肠道CYP和P-糖蛋白的影响
共同底物: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
共同抑制剂:酮康唑、伊曲康唑、
利托那韦、西柚汁
共同诱导剂:利福平、苯巴比妥
CYP3A4特异性抑制剂:咪达唑仑
40
实例
患者,男,74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 近日咳嗽、气喘、咯痰加重。患者自认为久病 成医,未到医院就诊,便自行服用了红霉素和 氨茶碱。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 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救治之后病情才稳定 下来。 请分析患者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
26
案例一
分析下面处方是否合理? Rp PPA 片 0.25g×10 sig. 0.5g bid po 普鲁本辛片 15mg×10 sig. 15mg prn po 吗丁啉片 10mg ×30 sig. 10mg tid po
27
分析与处置
普鲁本辛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较强、
较持久,主要用于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应在 疼痛时服用,必要时4小时后可重复1次。 多潘立酮为胃肠动力药,在饭前15-30min服用。 二者作用拮抗,不宜同时应用。

酶抑制常导致药物作用↑或毒性↑,但也有例外:
奎尼丁酶抑制→可待因生成吗啡↓→药效↓
37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3、肠道CYP和P-糖蛋白的影响
肠道CYP:主要为CYP3A4,主要功能是参与 肠道的首过消除。 P-糖蛋白(P-gp):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广 泛存在于胃肠上皮、肝肾和血脑屏障的内皮细 胞,主要功能是通过ATP供能外排进入细胞的 异源物质。已知现有的90%以上的药物都可能 是P-gp的底物。
7
(二)按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相互作用:药物联用造成的影响不大,无
需改变治疗方案。
2、中度相互作用:药物联用造成确切的不良后果,
但仍可在密切观察下使用。如INH+RFP
3、重度相互作用:药物联用会造成严重的毒性反 应,需要重新选药,或改变剂量和给药方案。 如:肌松药+氨基糖苷;阿司咪唑+红霉素
8
(三)按发生概率分五级


S异构体的活性 比 R异构体强5倍;
保泰松:
①竞争臵换→华法林游离型浓度↑
②抑制S异构体代谢,促进R异构体代谢→ 血中S异构体比例↑
32
(二)影响药物的分布
2、改变组织分布量 (1)改变组织血流量:

缩血管药或扩血管药减少或增加肝肾血流
(2)组织结合点上的竞争臵换:

奎尼丁与地高辛竞争骨骼肌结合点,使地 高辛血浓度增加1倍。
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10
一、药剂学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理化反应,使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消失或毒性增加,称为配伍禁忌 (incompatibility)。 原因:药物与药物、或药物与溶剂、赋形剂之 间发生理化反应,属于体外药物相互作用。静 脉滴注时尤应注意!
机制:溶剂改变、pH值改变、生成新的化合物、 混合顺序的影响、离子作用的影响。
5、离子作用
12
药剂学相互作用机制
1、溶剂改变 2、pH值改变
3、生成新的化合物
4、药物混合的顺序

pH值相差较大的注射液混合时 易发生变化,如: 硫喷妥钠(偏碱) + GS(偏酸)→ 沉淀



VitC + 氨茶碱 → 沉淀, 疗效↓
琥珀胆碱(pH 3.0-4.5)+ 硫喷妥钠 (碱性) →琥珀胆碱水解、失效
CYP1B1
CYP2A6
CYP2B6 CYP2C8 CYP2C9
现已查明CYP3和CYP2C与药物 代谢有关; 约有1/3药物可被CYP3A4代谢; CYP2D6和CYP2C酶活性和水平 个体差异大。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5/7
35
(三)影响药物的代谢
对于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灭活的药物而言,抑制胃 肠蠕动则可降低生物利用度,如左旋多巴。
23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3、结合与吸附的影响

多价金属离子 +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络合物 阴离子交换树脂 与 酸性药物 亲和力强; 吸附剂 与 抗生素同服可明显减少吸收。 注意:上述情况服用时应间隔2~3h以上。

24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4、对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 可损害肠粘膜,影响肠吸收功能。
5、肠道菌群的改变
• 地高辛可被肠道菌群代谢,若同服红霉素则 可使地高辛血浓度增加1倍。
25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6、注射给药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肾上腺素 + 普鲁卡因
7、吸入给药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如水杨酸类、青霉素类、巴比妥类)的解离 度增大,应分开给药(间隔2~3h)。
22
(一)影响药物的吸收 2、胃肠运动的影响

改变胃排空和肠蠕动的药物可影响其他药的 吸收速度和程度:
促进或抑制胃排空的药物→目标药吸收速度↑或↓


胃肠蠕动快→药物起效快,但在小肠吸收不全;相 反,胃肠蠕动慢→药物起效慢,但在小肠吸收完全。
42
案例三
分析下面处方是否合理?
Rp
格列吡嗪胶囊 5mg×10
sig. 5mg 早餐前30min p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