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150MHz和 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 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 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发展
更高的频段 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电话,到第二代的数字移动网络, 再到将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使用的无线频段遵循一种由 低到高的发展趋势。1981年诞生的第一个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模拟 系统NMT的使用频段为450MHz,1986年NMT变迁到900MHz频段。 我国目前的模拟TACS系统的使用频段也为900 MHz。在第二代网络 中,GSM系统的开始使用频段为900MHz,IS-95 CDMA系统为800MHz。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GSM系统的容量,1997年出现了1800MHz系 统,GSM 900/1800双频网络迅速普及。2002年将投入商用的第三代 系统 IMT-2000则定位在2GHz频段。
•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 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 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 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 动网过 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发展
1. 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 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 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 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 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 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 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 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 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 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 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它 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 800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胶、神户等地投入商用。 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 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 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 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 入使用,频段为450MHz。
发展
2. 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 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 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 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 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 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 EDGE会让 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对随时随地话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动通信走向成功。移动 通信的商业价值和用户市场得到了证明,全球移动市场以超凡的速度增长。移动通信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向无线数据乃至个人移动多媒体转移,这一进展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 增长点。个人移动多媒体将根据地点为人们提供无法想像的、完善的个人业务和无线信息,将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个人多媒体世界里,话音邮件和电子邮件被传 送到移动多媒体信箱中;短信将成为带有照片和视频内容的电子明信片;话音呼叫将与实时图像相结合,产生大量的可视移动电话,还将实现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像无线会议电视 这样的应用将随处可见,电子商务将蓬勃开展。对于运动中的用户还有随时随地的各种信箱和娱乐服务。 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 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 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 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 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 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移动系统,即IMT-2000,是一种真正的宽带多媒体系统,它能够提供高质量宽带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 盖。2000年以后,窄带移动电话业务需求将依然很大,但随着Internet等高速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驱动,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将逐步增长,而且就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无缝覆 盖而言,宽带移动通信作为整个移动市场份额的子集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网络技术的智能化 移动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新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移动网络得到了 迅速发展。移动网络由单纯地传递和交换信息,逐步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移动智能网由此而生。 关于移动智能网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刚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 协议出现,各厂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并且据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产品。这些工作为最终移动智能网标准的形成积累了 经验。 1997年末,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制定了移动智能网的第一个标准协议——IS-41D协议。1998年1月,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在GSM phase2+阶段引入了CAMEL协议(移 动通信高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程序),当时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网能力集一2标准中描述了移动接入的功能实体,称为CAMEL phase2标准。 伴随着移动 网络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网络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智能网及其智能业务是构成未来个人通信的基本条件。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 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 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 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 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 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 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 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 体制。泛欧网GSM已于1991年7月开始投入商用,预计1995年将覆盖欧洲主要 城市、机场和公路。可以说,在未来十多年内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将处于一个 大发展时期,及有可能成为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的主要系统。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发展:
•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 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 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 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