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政治复习提纲(哲学部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世界观方法论(或错误倾向)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由社会环境决定,与他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实践不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阶级社会中的社会意识带有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不完全同步)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错误倾向: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历史发展总趋势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方法论:改革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6、(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7、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错误倾向: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人生价值观人的价值的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原理1、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或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方法论:我们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双重性)(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人们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要自觉站在最广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的关系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①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选择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阶级性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不同。
③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6、(1)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因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7、(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统一的。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8、个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即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