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4.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5.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
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草木震动:被动句
(2)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
(3)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五、课文内容学习
(一)整体研讨: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四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二)分析鉴赏: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并回忆《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明确: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赋》)
感受: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三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
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
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阅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7.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六、归纳总结
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七、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 散文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