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策略研究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策略研究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策略研究摘要:企业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家精神是制约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稀缺的要素之一。

因此,准确理解、把握企业家的内涵,探讨企业家精神的构成,提出中国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策略就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创新一、企业家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这个称谓被经常使用,凡是企业的经营者或拥有者常被冠以“企业家”的名号。

笔者认为,“企壮家”涵义的模糊,不但使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常常犯指鹿为马的错误,也严重影响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对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

”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洞察力的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

”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企业家就有不同认识。

但总的来说,企业家界定的关键就是敢于创新、敢于冒风险,具有战略家的眼光、能够把握未来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和方向,并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等等,只有这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才能真正称的上是企业家。

二、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在各自行业独领风骚的企业家,也使企业家精神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学的一个热门命题。

毋庸置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激荡中,任何一个富有远见和勤于思辨的中国企业家都无法回避职业精神的深度考量,并在理念和行为上构建起符合民族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企业家精神。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一个极具凝聚力的企业家精神。

恰如郭士纳之于IBM,韦尔奇之于GE,柳传志之于联想,张瑞敏之于海尔……。

人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有人提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有人提出“狼性”精神——主动性、敏锐性、团队性。

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熊比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创新的发起者与实施者就是企业家。

按照熊比特创新理论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二)敬业精神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环境中,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在挑战面前不畏惧,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通过榜样引路、以点带面和互帮互学等活动,会使整个团队始终充满拼搏进取精神,在企业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合作精神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Dorothy Leonard 称之为建立“whole-brained”的团队。

企业家不是用左脑或右脑而是用“组织大脑”来解决问题。

对规章制度的倾向性认识决定了企业员工的参与程度,而员工参与合作的程度又决定了企业对环境的敏感性,企业对环境的敏感性反过来又决定了企业改变倾向的意愿,如此循环往复。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闭式循环,事实上,参与端是开放的,是改变循环的最好突破口,是最简单有效的领导方式。

这正是哈佛商学院多曼西•罗纳德教授强调的:鼓励正确的“创造性碰撞”,把思维和行为方式有潜在冲突的人团结起来。

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其实应该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

(四)拼搏精神拼搏应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

面对迎面而来的每一个困难,需要的是拼搏。

拼搏,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拼搏就是在压力之下不逃脱。

拼搏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是空喊号子,拼搏是长期的,需要用坚韧的毅力来维持,培养拼搏精神需要让坚定的信心来导航。

中国女排在世界级大赛中曾经获得“五连冠”,她们那种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排球事业的发展,拼命争取、全力搏斗的意志品质就是拼搏精神,并被赞誉为“女排精神”。

(五)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本来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冒险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却更多是被视作异类的,在政策制度层面也很少获得具体的支持;相反,与冒险精神格格不入的一些概念却被奉为圭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鲁迅先生这一广被传颂的名言,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冒险精神不怎么见容于国人文化传统的注解。

因为在一个充分尊重和宽容冒险精神的社会,失败者亦足为英雄,单身鏖战者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理解和支持。

可以说,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美国3M公司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

“接吻青蛙”往往意味着会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从内心抵制风险,那么将什么也干不成。

这个今天资产140亿美元的多元化行业巨人,尽管最初惨淡经营,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六)学习精神荀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习精神是贯穿企业家精神的脉络;学习精神是企业家持续不断创新的平台;学习精神是企业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七)诚信为本诚信是企业兴旺的源泉。

古人早就说过:“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

”企业失信于员工,必然人心涣散,竞争力削弱,不堪一击;企业失信于合作伙伴,必然形象受损,处境尴尬;企业失信于消费者,必然市场萎缩,遭遇生存危机;企业失信于社会,则必然四面楚歌,败局注定。

千百年以来,诚信始终是中国历代商家的经营之道。

古有“海内最富”晋商500年不衰,他们的票号垄断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业。

所以能创造这个财富奇迹,就在于晋商做到了时时处处事事讲诚信。

三、我国当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企业家成长和工作的环境逐步改善;企业家队伍建设得到重视,结构得到优化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培育企业家精神,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用科学发展观重塑社会价值体系我国既往的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官本位”,经商则被贬到“末位”,这当然不利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当我们看到百万大学毕业生纷纷参加“公考”,涌向政府部门,社会精英回避价值创造部门,而向往财富的再分配部门,期望从财富重新分配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社会将趋向寄生和停滞,这样的经济将失去活力,价值创造部门萎缩,价值创造速度下降。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重塑社会价值体系,通过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企业家之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认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倡导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另外,我们的企业家要注意克服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产业报国的理想,一心一意将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回报社会,这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在当前打造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的过程中,政府及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是必要的,对那些创新企业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与优惠,可以使这类企业更好地发展。

然而,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却比鼓励创新更为重要。

如果一味地让那些模仿、抄袭之风蔓延,一方面会极大地伤害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成果,逐渐丧失对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使模仿、抄袭者不当得利,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三)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跟着利益走,利益跟着制度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所有制度安排中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这并不是新创造,而是一个老话题。

中国自古就有“赏罚分明、重赏重罚”的为政之道和治军举措,国外早就有“胡萝卜加大棒”之说。

实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两种机制的对称,即“激励=约束”。

如果“激励>约束”,则可能会促使企业家不负责任;如果“激励<约束”,则可能会促使企业家贪污腐败搞灰色、黑色收入。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两种机制都不足,而首先在于激励机制不足,企业家、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功臣企业家收入太低。

近几年来,我国垮掉了一些知名的、甚至有过重大贡献的企业家,这对企业家的成长和自律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当某个企业家垮台时,在其他企业家群中,往往产生的是兔死狐悲之感。

因而,加强、加快两种机制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但首先要强化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约束机制。

(四)规范政府行为,建立高效而廉洁的行政体系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制造企业家,而是创造由市场发现企业家的制度环境。

重振企业家精神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我党的文件中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的。

让企业重回舞台当中重振企业家精神,要求政府放松和解脱管制,强化市场功能,弱化官员造租和寻租能力。

(五)推动企业家的市场化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导人才应按市场机制运作,即企业经营领导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等,应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

英国学者诺兰说:“没有不断的竞争威胁,生产者就会固步自封,其商品就会以次充好,他们也就再无降低商品价格的积极性。

竞争是对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强烈刺激。

它鼓励而不是阻止个人对其行为负责,培养一种切实可行的责任体系,并给人强加一种首先责任感,以作为维持生活标准的一种条件”。

市场是培养企业家的伟大学校;竞争是造就经理人的伟大杠杆。

企业负责人是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营者,是企业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他生产要素均已市场化的情况下,唯独企业家人才不市场化,是违背现实需要和客观规律的。

建设好企业家队伍,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

要真正承认企业家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和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活动;正确评估企业家的市场价值,并为其实现价值创造必要条件;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实现价值的市场机制。

要培育和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打破经营管理人才身份、地域、所有制和国籍限制,在人事档案、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向企业家倾斜,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积极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和竞争、使用、测评等机制,探索建立经理人才公司、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中心、企业家人才资质评价认证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规则。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企业家人才网络,促进供需之间的对接和平衡。

参考文献[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 ].商务印书馆,1990.[4]杨虹.论企业家精神生成的文化动因[J].湖南商学院学报,2 001 , (4)[5]彼特·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6]姚祖军,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J].经济师 ,2004,(8)[7]吕爱权,林战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商业研究[J],200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