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实现和确保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森林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国有林场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及相关改革及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国有林场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由于近年的国有林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只是涉及到林场职工住房,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水利、防火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护林房、办公用房陈旧,破损严重,供电设施老化,生产道路极为不便,交通条件差,林场生产经营条件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善。
2、林业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基本没有份额,近些年地方财政为事业单位增长工资及工资性津贴,国有林场职工因为没有资金来源,兑现不了增长较快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国有林场现仍执行多年前的老工资标准,林场
职工生活水平低,生活困难,
相当多职工的生活水平不如农民,已经成为当地贫穷落后群体,甚至一部分林业职工成为社会救助对象。
据统计尚有近50%的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缴纳住房公积金,林业职工劳保得不到保障,存在后顾之忧。
3、经营机制滞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长时间以来,国有林场产品及所有制结构均较为单一,已失掉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优势,和其他产品相比,国有林场出产产品周期长,投入大,缺少竟争力。
与此同时,平均主义以及大锅饭疑问仍然很多存在,因为无法拟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也使得有些苦脏累险工作林业员工不能彻底自营,典型的如营林出产以及野外作业等没有人情愿干,而林场管理者迫于无法,有些情况下只能经过雇请打工者来完结出产任务。
从全体上来看,陷入了一种身份打不破,收入拉不开,员工积极性调集不起来的恶性循环。
别的,这些年林场经济遭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一直处于艰难状况,长时间投入欠帐,和其他职业的经济开展水平距离也日益增大,使得林场人员遍及信心缺乏,也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了林业出产经营水平日益降低。
4、林产品市场发展滞后,经济效益不高
现阶段国有林场多数普遍存在林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林产品品种结
构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少数产品规模相对过大,导致了生产过剩。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林产品销售各自为政,不能够形成规模,导致了产品供求信息不畅,不少林场只能盲目销售,部分情况下甚至发生了互相压价或者低价倾销等消极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林场的经济利益。
5、无林外发展空间,不利于林场的持续发展
国有林场都处在偏远相对落后的浅山地区,在建场之初,由于不具备完善的社会系统,而且与农村相接,林地外的土地均被村屯人口占用。
想要开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受到局限性,且林场又多数受本级财务控制,根本没有资本积累,更无自主企业,国有林场不能够依靠自身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场的发展。
6、资金严重缺乏,筹措困难
林场经济面临严重资金困难,负债总额远远超出资产总额,长期
处于入不敷出状态。
林场发展除获取中央和省扶持资金之外,几乎无其它资金来源。
一方面,森林资源抚育与管护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林场实际用工需求和抚育管护的开支。
目前,森林资源抚育与管护资金主要来自国有林场公益林生态补偿基金和森林抚育补助金,渠道单一。
然而,国有林场公益林生态补偿基金仍然维持在75元/hm2,森林抚育
补助金为1500元/hm2,而林场实践证明,森林抚育各项费用支出为7500~9000元/hm2。
另一方面,林场自营收入主要靠发展经济林,产业单一,创收能力差,近年来林场年平均自营收入不足20万元。
研究表明,在国家、地方财政预算和一定社会集资不能满足国有林场经营生态公益林的需要时,国有林场步入经济困境也就成为必然。
可以看出,基础设施、人才和资金等问题仍然是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后束缚国有林场发展活力的
主要障碍,希望单纯依靠通过事业化改革来使国有林场脱困并激发其发展活力是难以实现,国有林场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寻求有效可靠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有林场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国有林场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二、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
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
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运营模式。
在保证不下降防护功用
的前提下适度育婴、改造、引进阔叶树种,以提高生长量,稳定林业分构造,具备条件的能够添加宝贵树种栽培。
这既能添加调理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才能,也可非常好地满意社会经济开展需要。
二要科学培育产品用材林。
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上开展美化苗木和工业原料林等,提高经济效益,强大林场经济,添加职工收入。
三要调整产业构造。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本身资源优势,开展林业经济,如栽培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等绿色养殖,积极开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行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树立森林资源抚育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经营理念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希望最大程度地实现森林生态系
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然而,任何森林资源均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功能。
森林资源经济功能的实现,通常并不会与其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相冲突,片面追求或忽视森林任何一种功能的观点都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许多国有林场都形成和拥有当地独特的森林景观和特色产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
这为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等独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譬如,目前,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有1300多处,建立的各级森林公园2200多处,许多科普基地、自然遗产地、植物园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也都是
以国有林场为依托。
为此,国有林场应该坚持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条件下,采取抚育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措施,最大程度地追求和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拓展国有林场的发展空间。
4、制订更加宽松灵活的国有林场管理和经营政策
国有林场管理过死,经营机制僵化,“等、靠、要”思想的固化可能成为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后的致命缺陷。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需要对国有林场采取更加宽松的管理政策和更加灵活的经营政策。
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后,在管理上,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应该成为国有林场行政主管部门唯一追求的政策目标。
这就需要尽快摸清和掌握每一个林场的森林资源和经营现状,针对每一个林场类型分别制订细致严格科学的森林经营标准和经营目标,其目标期限设置不能过短,至少应该以5年为限。
在经营上,地方政府和国有林场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采取不干预的政策,在不损害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和林地、林木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努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人才以及其它资源通过各种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国有林场的经营中去。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要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目标。
国有林场以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提升作为基本目
标,在极大实现这一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实现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其次要明确国有林场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国有林场经营者、外来投资者、地方政府和国有林场周边村庄与群众等是国有林场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良好的激励和约束能够保证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国有林场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
第三要产权界定清晰。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以产权界定清晰,并受到良好法律保护的产权为基础,然而,目前许多国有林场的产权结构缺乏清晰界定或者得不到良好保护,这可能构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障碍。
第四要坚持市场在国有林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是通过国有林场各利益主体获得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来实现的。
克服长期以来国有林场经营机制僵化,过于依靠政府配置资源的状况,切实转变观念,把握好行政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依靠市场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
结束语:
总之,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开始探索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出路问题。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林场管理机
构不稳,职能不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成为阻碍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希望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周旭昌.国有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03:40-43+57.
[2]郑阿宝.以溧水县林场为例对国有林场发展之思考[J].江苏林业科技,2014,03:47-49.
[3]陈杰.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3,01:35-37.
[4]刘佳,支玲.我国国有林场管理及改革文献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2013,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