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2一、单项选择题:1.战国时期著名的郑国渠位于图中()A.①B.② C.③ D.④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材料中所述农具最早出现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唐朝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所反映的经济形态是()A.自给白是的自然经济B.自强求富的洋务经济C.由市场调配的商品经济D.曲折发展的民族经济4.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5.清朝康熙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这种瓷器应该是: ( )A.青瓷B.青花瓷 C.五彩瓷D.珐琅彩瓷6.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7.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8.《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
”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9.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封建统治B、限制工商业发展C、打击敌对势力D、防范反清活动13.张骞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
其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很快,而且赢利非常丰厚。
张骞创办的企业出现这么好的局面,最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晚期C.一战期间D.20世纪30年代14.“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一材料说明他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15.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改变这个现象是在完成后 (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新中国成立16.“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运动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7.刘少奇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1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与右图相似,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D.迅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19.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后某一时期的漫画(《摘棉花》),她应该出现在 ( )A.文革期间B.大跃进期间D.社会主义改造期间C.改革开放后20.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B.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D.开始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主要在于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C.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能够继续保留人民公社体制22.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此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松绑”主要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允许建立非公有制经济D.公有制企业改为私营企业23.成为中国9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是 ( )A.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B.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置C.浦东新区的崛起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全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D.确定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25.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
从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经济建设——中共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27.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xx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28.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29.下列中国近代的报刊中,未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蒙作用的是 ( )A.《昭文新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3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
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31.中国的“海禁”政策最早出现在明朝,其目的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其影响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32.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工业也曾出现过短暂辉煌,但最终不可避免地逐渐萎缩,以致陷入绝境,这种悲惨命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3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4.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1980年,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 )35.中国近代史上鼓早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其还提出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 )三、材料解析题:36.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纏,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入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
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翆色”“拔翆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
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
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緡”“告緡”“商贾大者,积储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后,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材料四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又颁布“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一类严厉的法令。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由颁布“迁海令”。
强迫从山东至广州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许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人民版教材24页(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又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古代浙江青瓷发展的历史(3)材料三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原因有哪些?有什么消极的影响?3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②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③他们的企业在国民政府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选择说法正确的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