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环节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课堂讨论环节是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
然而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或者采用不恰当的操作组织教学,分工不明确和没有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格、智力差异等因素,使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进而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常常出现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出示的讨论问题偏难或偏易,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有些学生只是茫然地在听,没有深入进去,很难实现人人参与。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的设计也应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但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经过讨论,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还有的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没有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考虑一下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悟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是“牛头不对马嘴”。
课堂讨论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老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后,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同时,要在平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二、教师没有真正参与指导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讨论这一学习形式,对讨论的问题、时机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和指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课堂教学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是像蝴蝶一样地穿梭在每个学习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有些是在盲目地走动;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地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
离开教师精心的指导和调
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例如,教师对时间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讨论中。
教师还是一个仲裁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分析,从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方面去全方位、全过程的把握。
对学生而言,离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他们就难以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往往是优秀者的总结和想法代表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后进生成了陪衬,并且更多时候是在当听众,即使发表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的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讨论这一环节,真正参与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