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问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举办奥运会、神舟系列飞船飞天、曾经老旧照片中黑白的中国亦焕然一新、无处不散发着现代都市繁华的气息,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国力、国际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

当然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让人吃不起,几万一平米的房价让人住不起,特权阶级权利的疯涨让人活不起。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历史上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30年来,社会文化工作理念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十五”期间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先后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为1.33万亿美元,超过日本1.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为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而2011年3月末,根据央行官网数据,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

从1978年到2011年,在这3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现在我们国家的贫困线约为年收入7500-8500元),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人均住房面积也有大幅提高,2011年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0平方米。

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铁路方面:经过2007年的第六次提速,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延展长度达到22000多公里,其中5300多公里达到时速200公里。

目前,铁路既有线时速120公里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2.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6万公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227公里,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019公里;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列车运行时间,比1997
年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普遍压缩一半。

在肯定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社会,仅仅经历了最初的、也是短暂的"拨乱反正",就时不我待地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即社会基本形态的转换。

这决定了从某种意义讲,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就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三十年。

又由于中国社会在封闭、禁锢和贫困、落后之中停滞的太长,耽误的太久,以致使国人的现代化诉求过于急切,过于功利,所以,它一旦实施于中国大地,一种由利益和欲望所驱动的,单向度的物质主义扩张就几乎在所难免,一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也在这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企图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利益。

比如近年来不断增加的“裸官”、“外逃贪官”,他们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侵占纳税人的钱款,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

又比如最近的“厨子修铁路”事件,一个总投资23亿的重要铁路项目,经过重重转包,一层层的利益过滤,最后竟违规分包给一家“冒牌”公司和几个完全不懂修铁路的包工头,而为了进一步榨取利益,施工队竟在工程监理的眼皮地下,向本应该浇筑混凝土的桥墩中投入大量石块偷工减料,连施工者自己都坦言“不敢坐通过这座桥的列车”。

然后,对钱的过分重视不仅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择手段追逐利益,也使得部分有钱或有权的人拥有了过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使得道德水平不高的特权阶级甚至拥有了违法犯罪的底气。

譬如李刚之子撞人后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当然,他能说出这番话也是因为当时冲动,但如果不是原本就有这样的想法又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他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说出这种话,一方面可能是其父母的疏于德育,另一方面也必然是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是“官二代”,在这个崇尚钱与权的社会中,享有了这个年龄大部分同龄人都没有的待遇,更加加强了他对钱权的信任,以至于产生类似“只要有钱有权,就算撞死人也没有关系”的想法。

再次,特权阶级自恃有钱有权嚣张跋扈的态度也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尤其是一些中下层社会的风气。

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联防队员杨喜利也敢冲入居民家中打砸,甚至在丈夫杨武的面前强奸了他的妻子,事后还威胁杨武撤诉。

如此连芝麻小官都算不上的联防队员竟敢如此嚣张,而丈夫杨武也畏于这小官的一点“权”和“恐吓”,害怕报复,竟然忍气吞声!如果不是有“钱权为尊”的观念在杨喜利心中作祟和放大、在杨武心中留下恐惧,又怎么会发生这样荒唐又可恨的事件?!
另外,不仅是社会价值观与风气受到了不利影响,高速的、不理智的经济发展也令国内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土壤沙漠化、空气污染加剧、海洋污染等现象日益增多,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依赖这些环境资源获得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不注重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最后也制约了经济发展自身,甚至导致其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发展经济的能力。

譬如最近污染问题被逐渐曝光在媒体下的渤海,近年来,有赖于渤海有利位置所赐,环渤海经济圈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园拔地而起,这些工业园虽然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但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恶化了渤海水质。

另外,大规模的围海造地、环海公路建设、盐田和养殖池修剪等开发活动,也使渤海大量的滨海湿地永久丧失了自净能力。

渤海逐渐变成死海,首先受到影响的养殖户,恶劣的水质已经不能用于培养水产品,其次是渔民,渤海现在能捕获的水产品种类已经大幅减少,报道更称渤海已经基本丧失了作为渔场的功能。

随着渤海的环境愈发恶劣,相信当地的居民也会逐渐远离这个赖以生存的地方,那么渤海周边就真变成了一座工业后院,撇开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不说,不惜一切代价,放弃渔业、旅游业等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真的就获得了更高的经济利益吗?如此急迫地获得经济效益势必带来不可估量的恶劣后果,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园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工业园后,剩下的空间完全失去了进一步开发的功能,这种几乎是放弃未来的经济
发展真的合理、理智吗?
最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然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某些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却还远不够健全。

譬如说我国的保障房建设,据报道: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房开工1000万余套,中央财政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522亿元,各地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42614公顷。

各项数据显示,全国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提前实现了今年初确定的目标。

从数据上看,保障房的建设速度和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然而其分配制度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让不少人想从中牟利的人有漏洞可钻,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等违规现象屡见不鲜。

据新华社报道,深圳近日再次查出有300户涉嫌造假骗购保障房,有一些造假家庭的资产甚至超过了百万。

改革开放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建国初期的中国是贫穷、落后、封闭的,社会稳定摆在第一位。

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没有太多的诱惑,因此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利益冲突。

而改革开放将经济发展摆在最前列,让人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感受到了金钱的诱惑,使人们不再安于现状,而转而追逐这各种各样的诱惑。

逐利的价值观确实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也同时埋下隐患的种子,只有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纠正扭曲的价值观、提倡可持续发展、加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安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