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分析的高考志愿填报研究
1.前言
有一句俗语: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虽然观点有失偏颇,但却充分体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本文是作者在高中从教实践中,对大量高考志愿填报进行系统分析得到的初步方法和结论。
2.当前高考志愿填报现状分析
2.1高考志愿填报的一般方法
一般的高中学校及有关的高考负责老师,如各班班主任等,每年都需要对本校的高考生进行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他们所依托的主要方法一般如下:
(1)依托历年本校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进行填报指导。
对于每一个高中学校,每年学生被录取的学校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有的高中本身也是一些高校的基地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学生被相应的高校录取。
这些高等院校,就像高中的老客户,学校熟悉,家长也会了解得多些,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些高考生报考,基本形成了一个传统。
比如有的学校学生喜欢报考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的知名高校。
(2)根据本届学生的自有主张进行填报。
学生的自有主张其实涵盖了很多因素,除了自己内心向往的高校和专
业外,一般还含有家庭的、老师的,甚至同学、朋友的因素。
所以真正有明确的各人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人数不多。
(3)依托其他宣传招生情况进行填报。
每个学生在感觉某个高校及相应专业很有吸引力或者自己非常喜欢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上网查询的方式,来搜集相应的介绍和资料,并藉此与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进行比对分析,以期能够明确自己的志愿填报。
除了互联网搜索手段,各个高校的招生宣传及老师的宣传讲解等,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基于自我分数预测和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比对,会更多地影响到志愿的填报。
2.2存在的主要弊端
上述填报方法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家庭及学生,而且会形成一定的惯性,弥久愈深。
其主要弊端可以概括为:
(1)无法形成更广阔的眼界,让本土的学生走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更远甚至“偏远“的好学校。
比如江苏省的学生就进入东北、西北、西南甚至华南等的高校就不是很多,而事实上这些地方都存在着一些很好的高校,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好专业、大课题在这些学校里却一直存在着。
(2)学生不能够得到“实惠”的策略及其结果。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江苏省高考生,在高于一本线两分的情况
下,被东北的一所老牌大学的全国排名前列的土木建筑专业录取。
如果没有好的志愿填报策略,谁能够做出此志愿填报的指导呢。
3.高考志愿填报的系统分析方法
3.1基本诉求
志愿填报的基本诉求可以用“报得好”来描述。
在此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所谓的“报得好”,它一般含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能够“恰好”被录取,学生的考分不会出现大的浪费,更不能出现不被录取的状况;二是学校、尤其是专业适合考生,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方向,更要适合学生所长,有利于以后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三是能够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人才发展等的需求。
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好学校、好专业。
3.2高考志愿填报的系统分析方法
为了实现“报得好”的诉求,在多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实践中,我们很好地总结出了一套系统分析志愿填报法。
3.2.1数据类型
志愿填报所依据数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历年本校及本区域高中生录取情况的数据。
区域一般指本校所在的大市或周边县域,录取数据主要是相似水平高中学生的志愿填报和升学数据。
(2)公开渠道所获得的录取数据。
包括各省发布的
招录信息、各大学的招录数据等。
(3)相关专业机构、人士提供的数据。
如各类社会高考服务机构或公司提供的数据、网络专业人士的博文数据等。
3.2.2数据的处理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筛选整理、分类统计、分析处理后,就可以作为本校学生升学志愿填报的有效参考。
(1)筛选整理。
数据筛选就是要把参照高中及本校的已经被录取学生的考分、录取学校和专业等信息集中整理,并剔除各别特殊的录取情况,如保送生、获奖加分生等;另外要搜集的数据还包括:历年的本专科分数线,被录取学校的分数线、专业分数线等,藉此筛选出一大批适合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可报考院校和专业。
(2)分类统计。
分类统计需要在所纳入的数据中,根据分数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序,然后是对应的考生学校和专业情况。
(3)分析处理。
数据的处理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比对不同年份分数线的波动对志愿填报的影响,二是不同分数段学生可以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情况。
3.2.3志愿填报指导策略
(1)人力层面。
学校集中教师力量对学校和专业进行研究,采用集体备战的方式,调动班主任、年级组长及主
管校领导的积极性,统一布置任务,分总结和,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填报指导方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及早征询家长意愿,对相关信息进行预备登记。
(2)形式层面。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高中生职业规划活动,如通过班级会议、教师分析、校外人士报告、专业机构入校咨询等形式,向学生提前了解高校及相关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情况,让学生提前接触到职业规划的方式方法,并能对自己的高考做一基本的预备工作。
(3)数据资源使用层面。
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可以共享数据信息,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使用,并根据发展变化,自主地更新、完善数据信息,有利于系统利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4)被指导者学生层面。
学生在得到高考成绩后,首先,要分析得到自己的成绩所处的名次位置,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确定自己分数往年能够大概报考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和专业,先不要在意自己是否喜欢或者不喜欢所筛选出来的高校或专业,争取能够列出十个到十五个甚至二十个以上的学校或专业;再次,根据历年录取分数线的波动情况,来模拟本次招录的分数波动情况;最后,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和其他综合性因素,选出自己要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4.结语
“稳”中才能求胜,在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时候,要处理好“稳”与“搏”的关系。
依托于数据系统分析的志愿填报,可以让学生视域宽广,让高考这一人生的关键一步,走得更加合理,更加勇敢。
但是学校,尤其是家长和学生要明白一点,即进入高校,只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需要日后更加的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