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用语浅析论文

网络用语浅析论文

网络用语浅析论文网络用语浅析目录引言2一、网络用语概述 2(一)网络用语的概念 2(二)网络用语的构成形式 3(三)网络用语的基本特征 5二、网络用语分析 6(一)网络用语生成的另类文化 6(二)网络用语对传统语言的影响7三、如何客观科学的看待网络语言9(一)坚决抵制低俗、不文明的网络用语9(二)积极规范引导网络用语9(三)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研究10结论11主要参考文献12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人们的普遍使用后,出现的新兴的语言现象。

是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并形成的。

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我国现代汉语新生词语出现激增之势,同时也引来学术界不同的看法。

网络语言的研究将为我们构建起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其体现的网络文化的桥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深认识,这也正是现代汉语学的研究任务。

本文从介绍网络用语的概念、构成形式和基本特征入手,详细分析了网络用语生成的另类文化及对传统语言的影响。

指出网络语言虽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也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对我们要如何客观科学的看待网络语言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网络用语浅析引言网络语言一出现,就跳出了网络,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使得习惯于标准汉语的人们开始对网络语言产生了褒贬不一的看法,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有,批评、质疑者也有。

综观我国当前的网络语言研究,虽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不断拓展的趋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正视网络语言,研究网络语言,采取疏而不堵的办法,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并作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使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网络用语概述21世纪是流行网络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网络,人们对网络的需要就像生活中的火一样重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

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25.5%,并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人们用于网上交流的、所谓网络语言到底该怎么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认识。

(一)网络用语的概念中国网络语言是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Internet之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对于中国网络语言的研究则更晚。

1998-2009年12年间中国网络语言的研究由收集整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语词研究发展到网络语言修辞学研究。

网络语言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涉及到社会、心理、技术、文化等领域。

网络语言的研究应该从狭小的本体语言学中走出来,走向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语言与互联网》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

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作为其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逐渐由网内渗透到网外,由互联网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媒体和语言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笔者认为,网络用语,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

它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二)网络用语的构成形式网络语言的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结合当前较普遍的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1.谐音替代类,对原字词的读音进行模拟,构成一个与原字词读音相近的新词语:淫(人)、偶(我)、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猪你快乐(祝你快乐)、驴友(旅友)、885(帮帮我)、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657(对不起)、886(拜拜了)、3126(再见)、9494(就是就是)、56(无聊)、依妹儿(E-mail)、猫(modem 调制解调器)等等。

2.简缩省略类,简缩略语更是聊天室里的密电码,如:PMP(拍马屁)、LG(老公)、BT(变态)、JS(奸商)、RMB(人民币)、IC(I see我明白)、FM(follow me 跟我来)、F2F(面对面Face to face)、我I你(我爱你)、B2B(企业对企业的网上交易)等等。

3.图形式符号类,用SHIFT键加上其他各符号键,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符号组合在一起,拟一定形态,用以象征而又有趣的意义,是一种直观且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

如:“?)”表示笑脸、:“?(”表示悲伤、“8?)”表示睁大眼睛、“(0)(0)”表示非常吃惊、“8?)”表示睁大眼睛的笑、“T?T”表示流泪、还有用“Zzzzz……”表示在睡觉。

4.数字会意类,用一定的数字和数字符号暗示某种意义,如:(我很孤独)、(表示伤心的哭泣声)、286(落伍、笨)。

5.重字叠加类:MM(妹妹)、GG(哥哥)、漂漂(漂亮)、坏坏(坏蛋)、东东(东西)、怕怕(害怕)、饭饭(吃饭)、一下下(一下)、PPMM(漂亮美眉)、GXGX(恭喜恭喜)等等。

6.新造字、词类,年轻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不断创造出了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

如“?”字是一张哭笑不得的脸,说不清是喜是悲的表情下有种委屈的无力感。

当大家发现这个字型和人的表情可以完美结合起来时,才感觉中国古老汉字的魅力。

它的实力在互联网上得以发展壮大,成长为独特的“?”文化。

另外如灌水(指论坛中乱发帖子)、青蛙(丑男)、恐龙(丑女)、大虾(高手)、菜鸟(新手)、楼上(上面的贴子)、养眼(好看)、晕(看不懂)、靠(不满)、拍砖(提意见)、贤惠(闲到家里什么都不会)、情圣(情场剩下来的)等等。

7.汉字拆解含蓄表达类,就是把汉字拆解开来表达一种语言的方法。

如:木目心人尔(想你)、立木立木(亲亲)、弓虽(强)等等。

这些一般用在网民在不好意思的情况下,用来表达含蓄情感的时候用的一些语言。

8.影视、文学作品或网上的精典语句:如把蟑螂叫做小强,就是源自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经典台语;又如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时,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立即红遍网络。

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在网络论坛上,就存在不少酱油党,指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而被许多版主深恶痛疾。

(三)网络用语的基本特征1.简明性。

网络用语具有高度的简明性,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

一些网民想找资料或寻找娱乐,或上、论坛聊天,这些都离不开网络,上网也成了网民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一个主要方法。

在休息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网民们都是用最快的方法查看信息,选择信息;而网络用语所面向的是多层次、各种类型的公众,在网上发布信息,如果想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方式。

其次,网络用语要适应网民的习惯性选择,人们总是倾向于那种一看就明白,一清二楚的用语。

简明性不仅表现在用语词汇的简略上,还体现在用语对传统语法规则的突破上。

网上是拼音字母,英文字母简写和数字的天下,因为字母和数字比汉字来的更简单方便。

2.多元性。

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网络用语由于网民来自四面八方,因此就难免会带有当地的地方方言口音。

其中也免不了有些网民故意用方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就决定了网络用语在使用上的多元性。

其次,网络对于网民来说是互相沟通的一条纽带,也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界限。

虽然现在可以通过语音,和视频来进一步沟通,但毕竟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神情状态。

大家一般采用的还是通过打字的形式来表达的多。

因此给人留下的只是文字形象,而这些是可以由网民自已设定的,这就造成了网络上语言的形象多元化,也决定了其语言风格多变,英汉混杂,拼音、数字、符号混用,五花八门、标新立异、各成风格。

3.模糊和随意性。

网络超越距离、时空,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同时也使网民在面对陌生人时带有无意识的隔阂心理,使他们在回答对方问题时,带有模糊性,可说可不说的话运用得比较多。

网络用语的模糊性是网民自我保护或制造成新奇效果的语言手段。

另外,很多网民认为,正儿八经说话太累,用奇形怪状的字符,花样百出的表达方式才叫酷。

这种随心所欲的语言材料组合、嫁接,出现了许多不符规范的别字、生词和句式,使网络语言体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4.形象和创新性。

网民绝大多数为年轻人,这些人往往有求新求变的要求,因此决定了,网络用语必须具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在有声语言不能发挥它的交谈作用的条件下,一些声音符号往往被另外一种符号系统所替换。

象形的符号模拟人或物的状态,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这些词语呈现出直观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

网络用语分析在网络媒体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这几年中,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

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

如果你是网民,对于网络语言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上网的新手来说,对于普通人而言,阅读、理解和使用这些生吞活剥的网络信息,确实令人费解。

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一)网络用语生成的另类文化曾有位学生给从没上过网、不懂网语的爸妈写信,不经意来了句:“大米,94酱紫,下回再了,88”,害得他父母在家像破译密电码似的猜了半天不得要领,最后还是在电话中弄清了儿子说的是:“爸妈,就是这样子,下回再聊,拜拜”。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

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

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可若是在网上,丑女们有着更令人胆战心惊的称呼:“恐龙”。

此外,新词汇的诞生还有很多归功于网民们自己的创造。

例如米国,并不是指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

网民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不会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之类没品位的大白话。

在网上,数字语言更不可小觑。

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明白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

网络语言形式多样,丰富活泼,形象传神。

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用语在网上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种网络文化,而且一些网络精神还流落到了现实生活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