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哲學的意義及其研究途徑與功能
第一節教育科學
一、教育研究與其他學科關連性較多,是屬社會科學範疇。
二、討論心靈而涉到教育問題:
●亞里斯多德:記憶三原則-相似、對比、及時原則。
●奧古斯丁(4th):官能心理學的雛型理論-解釋心靈的學習作用。
●康米紐司(17th):強調自然教育順序的重要性。
●洛克:觀念來自後天經驗。
●裴斯泰洛齊(18th):學習重動機及預備,教學兼顧學生個別差異。
●赫爾巴特(18th):教育與科學的結合,創五段式教學法。
●福祿貝爾(18th):幼稚教育之父,兒童發展在教學活動上的利用。
●馮德(1879):創心理實驗室。
●豪爾:利用科學的調查法,開啟19世紀兒童研究運動先奏。
●卡泰爾:偏好心理測驗及測量的應用,探究心靈的問題。
●比奈、西蒙:比西量表,創心理年齡。
●桑代克(1903):重計量實驗研究方法及科學態度之應用。
●容德、推孟:對兒童發展與學習及資優兒之研究有成就,並引起重
視遺傳與環境的重視性。
●塞爾、皮亞傑:對兒童行為發展研究。
●佛洛依德:對學習者人格之探究。
●布魯納:從教學理論探討兒童生長與教育環境交互影響。
三、教育科學:指經由科學研究方法而建立起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
育經濟學、教育測驗、教育工學,教育人類學等學門。
四、教育科學能成立,得力於研究方法所備的研究條件:
●事實性:個人事實、公眾事實,從性質上來分:
1.立即經驗的事實:最純粹的事實,包括個人的經驗在內。
2.解釋性事實:需要運用知覺作用的說明以及概念性的推論而認
識此類事實。
●定律性:
1.社會科學也試圖建立起一些詮釋同類個別事實的律則來。
2.社會科學所建立的定律,是不及自然科學所建立者有解釋的普
通性。
●方法性:科學研究的另一特性是能夠利用觀察、假設、實驗、求驗
的活動進行研究。
●普效性: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會建立起由事實之了解從而形成的通
則、原理,理論及定律。
●計量性:在精確性有一明確的界定。
五、教育科學的建立:不會阻礙教育的發展,或許在教育科學在可靠的教育
事實上,會有助於教育哲學的發展。
第二節教育哲學的意義
甲、前言:
i.教育哲學成獨立學科:十九世紀末期的事
ii.教育思想家:對教育所持的見解,就是他個人一般哲學思想的反映。
1.盧盛克讓茲(19th):著有「教育學體系」。
2.波銳克特:將上述書名翻譯為「教育哲學」。
3.馬克沃納:真正以哲學基礎來綜論教育,1912年出版「教
育哲學大綱」。
4.杜威:著有「民本主義與教育」,副標體為「教育哲學導論」。
乙、各家對教育哲學的底蘊:
i.杜威:
1.教育哲學不是利用既成的觀念於具有不同起源及目的的系
統思想之實際。
2.教育哲學僅是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因難,形成正確的心理及道
德習性問題上提出明顯的立論。
3.最具有深刻意義的哲學定義,乃是認定哲學是一般的教育理
論。
ii.塞耶爾斯:
1.一個人讀教育哲學的書愈多,基本上愈發使他相信,教育哲
學是不存在的。
2.教育哲學是不存在的,只有哲學才是存的。
3.教育哲學乃是個體陳述教育時對所有人生哲學的引申而已。
iii.布魯巴契爾:
1.教育哲學是實際經驗的合理化。
2.教育哲學反映現實教育活動經驗的成敗與得失。
iv.費尼克斯:
1.教育哲學即在應用哲學的方法及展望於教育的經驗之謂。
2.教育哲學包括某些概念的確立,以便協調整個教育理論中的
各項概念,釐清教育用語的意義。
3.顯示教育理論所依持的基本前提或假定,同時發展連接教育
與人類其他經驗間的範疇。
4.採用概念分析派的哲學研究方法。
v.赫斯特:
1.教育哲學一辭,最好用來表示顯著利用哲學研究法,來討論
教育理論的各項問題。
2.哲學方法:語言及概念分析方法,而非思辨地創造新教育的
理論。
vi.普銳斯:
1.教育哲學就像連結在一起而成的片語,乃是教育的分析研
究,以期使教育與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有所關連。
2.就分析而言:教育哲學在釐清教育中各名詞的意義。
3.教育哲學試圖陳述從形上學的見地來解釋教育中的事實層
面。
4.倫理學為教育中所包括的評價,提供澄清與鑑別是否合乎標
準之功用。
5.教育哲學當致力於從知識論中引申出學習理論。
6.普銳斯的教哲意義:將教育與哲學的連貫,置諸於教育哲學
有其相互關連的領域及問題的基礎上。
vii.蘇非爾德:
1.哲學乃是質疑特殊領域中問題的歷程。
2.有些問題是超乎事實的,即具有形而上性質的問題,科學則
不應越庖,而應留哲學或神學或其他學科去回答。
viii.范錡:
1.教育哲學是一種應用哲學,闡明教育之理論與事實存在之根
據,而欲確定全教育之基礎也。
ix.吳俊升:
1.探究教育所根據的哲學的根本原則,並批評此等原則在教育
的理論和實施上所生的影響。
x.黃建中:
1.教育哲學為實踐哲學之一,綜合各教育科學及其他相關科學
之知識,以研究教育上之根本假定,概念及本質,而推求其
最高原理者也。
xi.綜合前述各說法(徐宗林):
1.教育哲學為應用哲學的一支,經由哲學的思考,以分析的、
思辨的及批判的方式,處理教育理論及相關的問題。
第三節教育哲學的研究途徑
一、教育觀感的歷史性探索
●藉由教育觀念的探討,雖未必能處理教育問題,研究教育哲學的個
人定可從這些偉大哲學家的論著中,發現可貴的觀點。
二、一般哲學問題的研究
⏹從一般哲學問題出發漸次觸及到教育相關問題的探討。
⏹哲學的研究問題:宇宙、人生、知識、道德;可過渡到人類教育
經驗活動的領域。
⏹一般教育問題是會與一般哲學的問題相互盤結在一起的。
三、一般教育問題的研析
⏹從實際的教育問題出發,從而深入到達實際教育活動所依賴的哲
學思想基礎上。
●如是否實施學生穿制服之規定。
四、教育概念的分析
⏹概念的分析,不僅限於字義的探討,概念分析是哲學化的一面。
⏹哲學化:要求陳述的態度須是真誠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概念分析的作用:強調概念所隸屬結構中的層次及概念間的相互關
係,並對概念所顯示的意義,備有證據上的支持。
六、系統教育哲學派別之介紹
●教育哲學的研究,可從系統的教育哲學派別的了解上著手。
第四節教育哲學的功用
一、費尼克斯提出教育哲學的功能:
甲、了解:增進人們對教育歷程的認識。
乙、認識相關性:更能從人生經驗的生活層面,來看教育問題,而不會陷於個人偏狹的一隅。
丙、消除牴觸:教育哲學的作用,不僅是發現出存在於思想及實際上的衝突、矛盾及混淆,經由教育研究者的相互研究、討論、辯白、從
而使爭論的問題能獲得一些澄清與了解。
丁、提示新發展:
戊、引發問題:與哲學一樣,關注的是問題的引發而不是問題答案的確定。
二、布魯巴契爾認為哲學的功用為:
甲、思辨的:
乙、規範的
丙、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