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效备考》2013年新课标历史考纲考点针对性集训:历史文
化常识
第I卷(选择题)
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2.史学界之所以对“安史之乱”、“三藩之乱”等历史事件加以否定,其主要依据是
A.它们都是以下犯上,争夺皇位 B.它们都是地方威胁中央
C.它们都破坏了生产,危害到统一 D.它们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
下列语汇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C.“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斯大林经济体制
D.“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4.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某一时期,在城市风行,引起政府的查禁。
不过
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是在租界区,还开了不少新戏馆。
据此推断“某一时期”是指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 C.20世纪中晚期 D.19世纪初
5.某班要出版一期西藏历史知识的黑板报,其中有一个“唐与吐蕃”的小专栏,请你帮他们推荐一下可以选用的素材( )
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②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③唐蕃会盟
④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⑤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6.右边铜版画所展示的人物群体集中活动于
A.13~14世纪的泉州
B.14~15世纪的广州
C.16~17世纪的北京
D.17~18世纪的上海
7.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9.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有①编订《农政全书》推广农耕技术(明朝)②在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③颁布《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元朝)④督令官员,劝课农桑(传统重农政策:清朝、北魏,元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
的叙事和描写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
”下列对莫言作品典型特征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A.重在对社会的写实和对生活的再现 B.以“魔幻”手法开辟小说创作蹊径
C.借助“怪诞”手法深刻表现现实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11.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发生后,南海问题再度成为世界的焦点之一。
据史料记载,
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当时郭守敬是奉谁的圣旨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朱元璋D.赵匡胤
12.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遗物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13.右图是甲骨文中的“降雨”两字。
人们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看到很多商王求降雨或丰年的内容,但奇怪的是商王并不是直接向他们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14.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15.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显示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需要,上海符合这一需要的因素有 ( )
①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②上海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③上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④上海临近富饶的江浙地区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6分)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1)这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是
(2)导致乡民迁居谋生以及职业变化的两个基本原因是
(3)第四个时段出国谋生的人数猛增,主要原因是
17.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
……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材料二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
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
……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6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5分)
试卷答案
1.B
考点宋明理学。
魏晋时期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潮流,材料中佛家思想却包含儒家伦理,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2.D
3.C
4.A
5.A
6.C
7.A
8.D
9.C
注意审清题干“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明朝为汉族政权,排除①,选C。
10.C11.B12.D13.D14.B15.B
16.答案:(1)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2)农业手工业(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传统农业经济、或小农经济)衰落。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或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展);国门逐渐打开(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
(3)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长期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17.(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经济重心南移(8分)
(2)打破市坊界限;(2分)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
(任2点4分)
(3)答案一:认同(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2分);地方缺乏自主性。
(2分)
答案二:不认同(1分):加强中央集权(2分);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