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汇报
计算机电子 工程系主任
● ●
监督
理学院、工学院、斯隆管理学 院院长
●
探索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与大学研究院
中科院:依托一级学科、按科研任务建独立法人所; 发挥 “基地”行政职能、以及战略科学家影响,组织 跨研究所的重大项目;通过国际化评估,加强对研究 所的定位与考核 启示:依托大学科,一级学科建强所,是承担国家重大 项目的科研组织基础;行政学术战略执行力,是组织 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保障 大学研究院: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结构的一种探索 模型;是多学科协同交叉的、学术资源共享型的、面 向问题的专业研究院,它具有综合性,流动性,开放 性,以及先进性等特点。 启示:并行于传统学科型院系,设置大量的面向问题 的研究机构是研究型大学拓展科研疆土、面向国家目 标、服务社会的快速应对与战略选择;
根据校财务处的数据统计:全校到帐科研经费(到6 月30日)比去年同期增长17%; 其中,增幅较大(超 过15%)的学院有医学院、材化、信息、农工食品等, 到款超过4000万的学院有机能,医学,材化;低于去 年的同期的学院有10个。
据《2007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统计,我校 输出技术成交经费总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前2-4名的 学校分别是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
科研工作汇报
汇报人:曹一家 2007年8月29日
提纲
学院2007年科研基本情况 学校科研院报告
各类项目申报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专题项目 博士点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新世纪人才项目 省重大专项
个数
26
17 5 17 1 5
趋势
备注
其中杰出人才1项、重点1项
人才1项、重点3项 郭创新
争取大项目: 明目扩胸,初露端倪
重大科技项目近2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2004-2006的立项数平均增幅为44.3%;2006年达到108项,占 总经费的23%; 但各学院分布极为平衡;标志性重大项目仍很缺乏 参考《学院2001-2006重大项目分析:到款合同科研类型》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到款经费 合同经费
争取大项目: 2007年科技逐现四大特色
我校在承担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取得重要突 破,牵头4项(北大4,清华3;合计经费能达1.4 亿)。
新增杨华勇、骆仲怏,杨德仁,项春生等四位973首席科 学家;到今我校共有4+4=8位。 我校芩可法院士当选为973计划顾问组专家,也是973计 划实施以来我校第一位顾问组成员。
与企业合作重点项目数显著增加。据统计,2006年超过100万的 项目数185,超过300万项目近20项,2007年有显著增长势头。 定向浙江大学组织的,2007年度宁波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择优 委托项目共11项,合同金额近1.2亿元。招标文件明确指出财政 支持经费由宁波方单位全额拨付给浙江大学。 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合作的、省部协商重大项目“全程化动漫 关键技术及示范”昨天通过国家科技部实地论证,经费为3000万。
2007年上半年浙大科技工作: 科研成果保 持发展势头
SCI论文与专利发展势头良好,冲刺国家及省 部科技三大奖励热情极为高涨。
据中国信息ISI统计:SCI论文继续排列全国高校第一,持续 超过清华(到6月30日止, 浙大1285 ,清华1125,上交大 1111), 新增进入ESI的1%的学科2个(医学与环境),浙大达 到9个;(比较:北大9个,复旦7个,清华6个; Stanford 21个, Purdue 18个) 发明专利授权数,比同期增幅51.6%; 2007年初公布的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我校共获13个一 等、32项二等奖,以及38个三等奖; 教育部提名奖3个一等 奖,4个二等奖. 刚刚初步评定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我校共有二等奖5 项(第一单位),其中,自然奖2项;
探索新机制: 浙大科研体制的走向
科研组织演变的趋势走向
科研基地的网格化、国际化趋势:以若干个国 家级科研基地、985平台、大所强所为基点联 网结格,国际化是提升科研机构奔一流的重要 手段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科研组织走 向和谐:以独立研究机构建设为突破口,将基 于学科的、与面向问题的研究机构走向统一, 形成支撑学科汇聚的、承担大型项目、团粒状 的科技基地
0 400 810 880 740 560 490 1320 1340 470 7010
到校经费比较图
截止7月31日,全院到款1921万元(其中横向1472万,纵向449万),去 年同期2322(其中横向1493万,纵向829)万元
成果申报
国家科技奖1项
省科技奖1项
争取大项目, 探索新体制,抓实工作 重点,推进科技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基本判断:国家战略性科技计划成为高校 科技竞赛的新热点
国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推出一批战略性科技计 划,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基地、 16个重大科技专项、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以及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这些国家战 略制高点竞争,成为高校科技竞赛的新焦点。 进入2007年国家科技计划,在未来的一年里将” 十一五“计划基本完成部署内容,面向”十二 五“计划的战略研讨将成为竞争下一个五年科 技任务的重要议题。
大项目攻关:关键在于组织协调 深度的组织协调,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保证 战略科学家
组织大项目的体制束缚
弱小的研究所,脆弱的中心平台 过分的业绩考核等
争取大项目: 未来突破口判断
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个重大研究专 项、以及国家科技重点专项,是未来的争 取重大项目的突破口,我们力求
支撑计划(2006年)
基本判断:
我校在课题专题(百万级)层次基本处于高校第三位,但 在重大重点项目(千万级)层次还到不了第三的位次
争取大项目:任重而道远
组织大项目的科研文化阻力
克服“小富即安”:1:10情况 尽量淡化“项目负责人”权利 发扬“大将风度”等
组织大项目的协调支撑能力
探索新机制: 浙大科研体制的回顾与走向
科研组织结构:快速回顾
浙江大学科研体制改革具有悠久的历史 路校长的”二级学科建所”与”工分制业绩考 核”:科研数量与规模扩张 四校合并以来”多一级学科建学院”与”业绩 点普适推广”: 理工农医文管齐头并进, 各项科 研总量级指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2000年来交叉中心与科技创新平台的推进: 有 形式有成绩, 平台脆弱缺乏组织资源系统保障, 交叉表浅化缺乏项目深度引导
汇报人: 吴朝晖 浙江大学科研院 2007年7月21日
提纲
争取大项目:2007年科研现状及趋势 探索新机制:研究型大学科研体制改革思
考
抓工作重点:下一阶段工作要点
2007年上半年浙大科技工作: 科研规 模持续扩张
科研经费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技 术开发与转移总量位居高校第一。
特点:设专职岗位负责、学校直接管理,不属任何 学院;直接向分管科研校领导负责,内部实行主任 负责制,独立用人机制,项目导向、面向问题、跨 学科,发展”首倡行动“;
启示:按需发展、资源引导,多种类型并存
MIT
博士生委 员会主席
副校长
行政委员 会主席
行政主管
启示:这是有形 教授代表 肌体、无形组织 教授代表 执行委员会 的科研平台,实 (9人) 教授代表 生物工程 系主任 现学科汇聚与科 生物系主 研集群,达到多 任 学科交叉研究、 教育 研究 拓展 高层次人才培养、 博士生培养 技术平台建设 会议、活动 开发课程 跨学科项目 资源分享 以及社会服务的 本科生实习计划 目标 40余位MIT工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师
探索新机制: 浙大科研体制的走向
科研组织演变:趋势走向
研究机构多元化趋势: 研究所, 中心, 平台, 研究院, 以及联盟, 项目中心,特别研究小组等并存,实体 的,实体化的,虚拟的、虚实结合的结构并存 在大学科上建研究机构(所):以重点学科或一级 学科或跨一级学科为依托建强所大所,985科技 平台实体化、虚实进一步结合的趋势
争取大项目: 2007年科技逐现四大特色
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与领域不断扩大,已与 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构建 一批高水准研究机构;与国际500强企业合 作呈深度发展趋势,国际科技项目合作提升 了论文质量,出现了一批重大国际科技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将成为新的亮点
例如,学校与国外合作的论文占论文总数20%左右; 例如,加拿大多伦多的Seltzer Z教授联合我校医学院 陈忠老师,共同成功申请了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NIH的R01项目“小鼠扩散性三叉神经痛的基因及表 型分析”,资助125万美元 。
基本判断:科技发展趋势对我校科研组织 与管理体制提出了十分急迫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的五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我们重新 架构出多元化、多种科研类型并重的科研组织机构, 并呼唤着分类型、综合性的科研支撑与配套政策。 大项目、大交叉、综合集成的大科技发展趋势,不 仅要求克服科研活动的自发性、个体化的问题,而 且要求大幅度地加强科研组织与管理服务工作力度, 建立大学的科研院,以适合未来科技发展需求。 时不我待,必须着力改革,必须推进交叉集聚,必 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
省科技面上项目
各类军工项目
9
?
一是大小年的原因,二是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青年教师意识 不强,三是很多教师顾虑申报项目需要很多社会关系而不报。
到校经费详细表
序号 所代码 所名称 2007年到款 2006年同期 2007年计划
1 2 3 4 5 6 7 8 9 11
总计
10101 10104 10105 10106 10107 10201 10202 10301 10302 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