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八上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
合称为“陶谢”。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探究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了诗人陶醉 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写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 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 《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 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 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 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 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 ”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 ”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 态。
25诗词五首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 《春望》/杜甫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赤壁》/杜牧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陶 渊 明
酒 》
《饮酒(其五)》
陶渊明(365-427)名 ,
字 ,一字 ,东晋时期
著名的
诗人、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别

,卒后朋友私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 意思?
一是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 天的凄凉景象
二是心中的期盼:亲人 团聚,国家安定。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玩一个抢答 游戏。请听题:①他是唐代著 名诗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 只活了27年;③他被后人称为 “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 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 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 功的壮志。
__飞__鸟__相__与_还___。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 是:___此__中__有__真__意_,_欲__辨__已__忘__言____。
《春望》 杜甫
㈡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是我国 唐 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 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 ”;又由 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 ”。代表作品有:“ 三吏 ”“ 三别 ”
课堂检测
1、默写填空:
⑴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 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2、选择题 ⑴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
借用典故,表达了 边关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 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 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雄壮。
•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 的残酷。
•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浴血奋战的局面。
•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 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
六、课堂检测 ㈠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 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 之情的诗句是:___国__破__山__河__在_,_城__春__草__木__深__。__。 2.杜甫的《春望》中写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 伤感的诗句是:___感__时__花__溅__泪_,_恨__别__鸟__惊__心____。 3.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___烽__火__连__三__月_,家__书__抵__万__金_____。
“靖节”,故后人称

”。散文首推

》。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 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 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㈡阅读《春望》,回答问题 1.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答案: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 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 惊悸。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 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 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 苍凉悲壮的气氛。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 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 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趣的恬适心情。
此中有真意,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欲辨已忘言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
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三、预习设计
㈠根据课文填空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
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可诗人面对 此情此景却“溅泪”“惊心”,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 深。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 之情。 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 头的诗人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无法排解的伤时、忧国、思家、悲 己的心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 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 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生活的诗句是:__结__庐__在__人__境_,_而_无__车__马__喧___。“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是:_心__远__地__自__偏___。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
胸襟的诗句是:_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悠_然__见__南__山___。 3.陶渊明的《饮酒》中描写山野美景的诗句是:__山__气__日__夕__佳__,_,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 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 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 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 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 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 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 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合作探究
4.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 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春望
杜甫 国破 /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感时 /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 烽火 /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 白头 /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
精读文本
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 荒凉萧条的景象。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 2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 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