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液体管理
围术期机体液体的需要量
每日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失量或累计缺 失量 麻醉手术期间体液在体内再分布
麻醉处理导致的血管扩张(CVE)
围术期丢失的血液量
治疗
每日生理需要量
累计缺失量 第三间隙转移量 麻醉导致血管扩张补充量(CVE) 围术期失血量
治疗液体的选择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围术期快速扩容治疗
先决条件是开放充足的静脉,大手术 的病人术前开放1至2条外周静脉。术 中放置中心静脉(7.0 ~ 8.5Fr 或9Fr) 双腔或三腔导管 复杂手术可能大出血,应经皮颈内静 脉穿刺置入大口径导管,建立快速扩 容系统( RIS),可达 1000~1500ml/min
液体治疗目标
维持正常动脉血压是围术期液体 治疗的终点,但不是预测预后指 标
即MAP= CO×SVR+CVP,维持正常CVP 的前提下,MAP稳定主要依靠CO和SVR 希望短时间增加CVP,达到明显增高 MAP是危险的处理,而且效果不确切
液体治疗目标
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人神志清楚、无疲倦感、肢体温 暖、尿量正常。血常规检测Hb、Hct 稳定,并逐步升高在正常范围。酸碱 平衡在正常范围,已纠正碱缺失或碱 缺失逐步恢复正常
治疗——输液速度和量
以达到良好组织灌注为目标,即最优化或 目标导向治疗 输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液 由非致命器官(胃肠道、肾和皮肤、骨骼 肌肉)向重要器官(脑、心脏)转移,从 而导致非致命器官灌注不足;过度输液引 起器官组织水肿,器官功能障碍、心力衰 竭、肺水肿 围术期必须及时补充血容量的缺失,维持 血容量正常后,没有必要给予过多的液体
容量监测方法——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和肾 功能(BUN 和Cr)等指标 pHi 与PgCO2、血乳酸
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有 效指标,在围术期液体治疗中有指 导作用
容量监测方法——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Hb和Hct
重视围术期的贫血评估 机体对贫血状况的代偿 ① 心输出量(CO)增加 ② 不同器官血流再分布 ③ 增加某些组织血管床的氧摄取 ④ Hb与氧结合能力的调节,允许在 低血氧分压状况下,Hb 携氧运输 增加
围术期液体管理
容量监测方法——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HR
HR↑通常是低血容量早期诊断 指标之一 根据病情调节测量间隙时间, 维持术中MAP在60mmHg以上 组织灌注差、水肿、指甲油 或活动度高的病人, 准确度下降。当 SpO2 波形随呼吸变化提示血容量不足
NIBP SpO2
容量监测方法——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治疗——复杂病种手术的液体治疗
休克、肝功能衰竭、心衰、多器官衰竭、 颅脑损伤、脑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急性烧伤、先兆子痫重度妊高症孕妇、肠 梗阻术后、皮下脂肪切除术的病人等等手 术液体治疗 首先分析病人体液的病理生理分布特点、 各项监测结果和采用适当液体种类,并根 据围术期液体需要原则积极及时治疗
治疗——围术期失血量
凝血因子丢失以及对症处理主要是输注新鲜 冷冻血浆(FFP)、血小板(PLT )和冷沉淀 FFP主要适应证:
①缺乏凝血因子患者的补充治疗 ②华法令等抗凝患者逆转的替代治疗 每单位FFP 使成人约增加2%~3% 的凝血因子。病人 使用10~15ml/kg 的FFP,就可以维持30%凝血因子, 达到正常凝血状况。FFP需加温至370C 后输注
治疗——麻醉导致血管扩张补充量(CVE)
围术期麻醉处理(如降压处理)、麻醉 药物和麻醉方法(连硬、腰麻、腰硬联 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等)会产生血管扩张, 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 晶体溶液补充需要量很大(与胶体在血管 内相同的容量治疗效果,需要3~4 倍的 晶体溶液),大量快速的使用晶体溶液 >4~5L会导致组织明显水肿,这部分体液 术后72小时返回血管内,若术后3天肾或 心功能不能代偿,将出现高血容量,甚 至肺水肿 CVE主要依靠人工胶体代用品如羟乙基淀 粉或明胶等
血浆 (4%)
治疗——液体的选择
主要为晶体和胶体
• 晶体扩容效果小 • 胶体溶液主要适用 ①血管容量严重不足的补充治疗 ②麻醉期间增加血容量液体治疗 ③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大量蛋白丢失(如 烧伤)的补充治疗
治疗——液体的选择
人工胶体代用品主要有三种:明胶、右旋糖酐和羟乙基 淀粉
明胶 国内常用4%明胶。明胶制剂有琥珀明胶 (商品名:Gelofusine 又称佳乐施)和尿联明 胶(商品名: Haemercel 又称海脉素) 右旋糖酐 ·分为右旋糖酐40 和右旋糖酐70。后者扩容效 果优于前者 ·右旋糖苷40 可以明显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 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 用于血管外科手术,防止血栓形成,很少用于扩 容 ·右旋糖酐输入量超过20 ml/(kg×d)会干扰 血型,延长凝血时间
PLT<50×109/L 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主要含有VIII 因子、XIII 因子、vWF 和 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冷沉淀是从一个单位FFP 分离 出来,含较高纤维蛋白原,不需行ABO 配型
冷沉淀
治疗——液体的选择
体液分布
体液(TBW) (60%)
细胞外液 (20%)
细胞内液 (40%)
细胞间液 (16%)
传统临床指标能有效指导围术 期液体治疗、并是疾病治疗不同 阶段的终点
谢 谢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麻醉手术期间常遇开腹快速放腹水的 病例
分为2 个阶段:即放腹水期间和放腹水后期 ①放腹水期间: 放腹水前或初始阶段,应慎重补充血容量, 初始输液速度应缓慢,并密切监测CVP 的变 化 主要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放腹 水期间可逐渐增加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多巴 胺5~8 ug/(kg.min) 或间断使用去甲肾上 腺素16~20 ug/次或0.01~0.05ug/(kg.min) 应维持原麻醉深度
补充晶体液
治疗——第三间隙转移量
烧伤、炎症、应激、严重创伤病人、手 术分离、腹膜炎,常继发性引起大量体 液渗出浆膜表面(形成腹水)或进入肠 腔内。通过液体限制也不能预防这种体 液再分布 数天或数周后,第三间隙的液体会被重 吸收
围术期第三间隙液体转移量约为10mL/ (kg×h)
采用晶体溶液有效补充
大量输血(MBT)
定义:24 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的
全身血容量的血;3 小时内输入50% 全身血容量的血或每分钟需要输血 >150 ml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大量输血致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18%~50% 原因: ① 稀释性凝血异常 ② MBT 引起DIC ③ 低温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延长凝血酶激活 ④ 严重酸中毒pH<7.10 明显影响凝血功能 ⑤ Hct 明显下降,影响凝血功能,影响血 小板聚集 大量输血病人,首先要维持正常血 容量和氧供(维持Hb 80g/L 以上),同 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有效保温处理, 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维持酸碱平衡
治疗——围术期失血量
血容量的维持 术中失血及体液继续损失 量采用胶体 I-II级病人的Hb 维持在70g~80g/L (或Hct 0.21~0.24)以上 ASA Ⅲ-Ⅳ级,围术期的重危病人(心 肌缺血、肺气肿等),应维持Hb100g/L 以上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观察值×55×体 重)/0.60
治疗——液体的选择
羟乙基淀粉 取代级越高则对水解反应抵抗程度增加。 根据平均分子量的大小,羟乙基淀粉可 分为以下3 种:高分子量(450~ 480 kDa),中分子量(130~200 kDa)和低 分子量(70kDa)。其主要排泄途径是通 过肾脏 特性: ①维持稳定血容量 ②较低的血浆蓄积和组织沉积 ③肾脏滤过增加。这些改良不影响血浆半 衰期和抗炎特性。其每日最大剂量可达 50ml/kg
输液速度和量
复杂病种手术的液体治疗
麻醉相关处理
治疗——每日生理需要量
计算:入OR开始直至手术结束 每小时补充速度: 4 ml/(kg.h)×10 kg +2 ml/(kg.h)×10 kg +1 ml/ (kg.h)×以后每个10kg 例: 70kg 病人,麻醉手术时间4 小时, 则围术期生理需要量为 (4×10+2×10+1×50)ml/h×4h 麻醉手 术=440ml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②放腹水后期:
腹压明显减轻后,腹腔静脉床扩张, 应严密监测CVP 或肺动脉压变化。当CVP 较明显下降,逐步增加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扩容液体以胶体液为主,并逐步减少血 管活性药物剂量。腹水量>5000ml 的病人, 要注意患者组织间液明显减少,要适当增 加晶体溶液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液体治疗目标
维持正常细胞氧合和组织灌注
细胞氧合主要依靠测定氧供和氧耗,氧 供能维持600mL/(min.m2)以上,氧耗 200mL/(min.m2),是液体治疗的终点目标, 也是临床有效疾病预后评估指标 组织灌注主要依靠测定血乳酸浓度降低并 维持正常(≤2 mmol/L),而且pHi>7.30 、 PgCO2<48.8 mmHg 是液体治疗的终点,组 织灌注指标是疾病预后评估指标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术中采用低中心静脉压技术
术中维持适当的血压和较低的CVP (4~5 cmH2O),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 中出血量。肝脏手术中应用已日趋增多 应强调采用低CVP 技术时,一定要具有 RIS,以便突发大出血情况下能及时维持 有效血容量
治疗——麻醉相关处理
血管活性药
麻醉处理会导致动脉系统阻力明显 下降或SVR降低,强调补充液体时持续 使用血管活性药(麻黄素、去甲肾上腺 素或苯肾上腺素)
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 肤色泽和温度 术中尿量应维持在
1mL/(kg.h)以上
超声心动图 围术期经食道超声
(TEE)能准确了解心脏的充盈状态, 是重症病人监测循环血容量可靠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