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沪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梳理

上海沪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苏美尔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

《汉穆拉比法典》
历史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二课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以前
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三课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
首陀罗
四大种姓集团特征——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力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
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
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
南美洲——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
农耕——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的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
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
程碑
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开创了“伯里克利时代”
意义——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力,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制度被排斥在外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反映出BC11世纪至BC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哲学与史诗——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
建筑艺术——帕特农神庙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意大利半岛)——BC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
和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执行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罗马确立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罗马帝国——屋大维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元首政治”是一种表面上维持着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元首”实际上就是无君主名义的君主
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
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
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新、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基督教:时间——公元1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
创立者——耶稣
经典:《圣经》(包括《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国教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
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拥有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美的法律体系
“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
地位——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实质——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从法律条文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兴起——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时间——5世纪—15世纪
产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时期萌生封建制因素——隶农制
日耳曼人的氏族制
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基本特征——农奴劳动
地主剥削
采邑改革
定义: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王国陷入分裂状态
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中世纪的庄园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劳动者:农奴
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复兴的时间——11世纪开始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于交通便利之处。

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利诱之下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

城市特征——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
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瘟疫蔓延
城市自治目的:为维护自身利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与领主斗争,以争取自治,从领主手中夺取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等手段
结果:或获得完全自治;或获得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但不少中小城市仍处于领主控制之下。

等级君主制
背景——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时间——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与会者——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
特征与进步性——1.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重要特征之一)
2. 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
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3.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代表——1265年召开的英国会议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

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